1、判断题 “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典型地说明了民主宪政的特点。这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关键和核心是? (? )
A.全体公民的参与程度
B.公民的整体参政素质
C.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D.革命的彻底性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说明权利的制衡有助于社会的安定和发展,答案选C,A B D三项与题意主旨不符。
点评:欧美代议制的建立是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结果,其核心是由民主选举产生的议会掌握国家的立法权,实现依法治国和依法约束限制行政权从而防止专制势力的复辟。尽管各国代议制在形式和具体内容上有差异,但其实质或本质则是相同的。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康熙帝晚年曾说:“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这表明康熙帝?
A.对西方文化的力量已有警觉
B.认为中国迫切需要学习西方文化
C.对西方文化具有深入的了解
D.已经感受到西方文化的巨大压力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注意康熙帝在位时间是1661年—1722年,其晚年应是18世纪早期,这时荷兰、英国已经在政治上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西方世界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科技、思想得到极大发展,中国已经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正是出于对西方文化力量的警觉,康熙帝才有“中国恐受其累”的担心。B项是在鸦片战争后新思想萌发以来的情况;C项“深入了解”对康熙来说不准确(他只是在所了解和学习);D项“巨大压力”在当时也不存在,当时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占主流。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标志。但掌握国家权力的人民代表大会在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及监督权之余,将国家权力中的行政权、审判权、法律监督权等分别委托给政府、法院、检察院,而全国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则必须对选出的代表、委托的国家机关进行监督。这体现了(? )
A.“双重委托,双重监督”的原则
B.直接民主的原则
C.间接民主的原则
D.民主代议制形式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采取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取的代议制,通过选举代表,由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代表大会来管理国家,这是第一重委托。人大及其常委会为了更专业的管理国家,选举“一府两院”来行使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人大委托“一府两院”是第二重委托。材料体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原则,故答案为A。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设立电报局,并建立了自旗后(即今高雄)至府城(即今台南)全线长95华里的电报线。它的影响是
A.近代中国的第一个电话局,第一部市内电话开通
B.这是中国人自己主持架设、修建、掌管的第一条电报线
C.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的第一步
D.很快,民间老百姓也用上了电报、电话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1875年,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所以A的说法不符合题意。迈出中国近代化第一部的是洋务运动,C项不符合题意。当时有线电报主要用于军事,无线电报则供官商通报;普通百姓很少使用,D项不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从苏联到俄罗斯一直存在对华汉语广播,中国人对其称呼经历了“敌人之声”“兄弟之声”“伙伴之声”的变化过程。这三种称呼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兄弟之声” “伙伴之声” “敌人之声”
B.“敌人之声” “兄弟之声” “伙伴之声”
C.“伙伴之声” “兄弟之声” “敌人之声”
D.“兄弟之声” “敌人之声” “伙伴之声”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根据所学, 1950 年刚刚成立的新中国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苏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结成了全面的同盟关系,当时中国对苏联的称呼应该是“兄弟之声”。 到了50 年代末、60 年代初,中苏关系却发生了逆转:党际的友好变成了公开的论战、国家关系上的同盟变成了互相拆台和攻讦 ,贸易急剧下降 ,军事摩擦不断,1969 年双方更是发生了直接的大规模的武装冲突,这时中国对苏联的称呼应该是“敌人之声”。苏联解体后,世界处于错综复杂的变革,在霸权和反霸权的格局下,中国和俄罗斯是都希望构建一个平等的和谐的世界政治格局,两国建立起战略协作关系,让中国和俄罗斯两个世界上重量级的大国走到了一起,中国对苏联的称呼应该是“伙伴之声”。 故选D。根据以上分析,ABC都是错误的。
点评:新中国成立后,中苏就签订了同盟条约,建立了同盟关系。到了50年代后期,中苏关系破裂,这经历了由兄弟之声到敌人之声的转变。到了20世纪后期,中苏关系缓和,苏联解体后,中国和俄罗斯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进入了伙伴之声的阶段。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