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写道:“他(指邓小平)把市场经济称做‘一种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强调‘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并要求做到两者的‘内部统一’。直到1992年,他才打破禁忌,公开宣称政府的中心任务就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这等于宣布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核心部分——公有制及中央计划体制——的抛弃。”这则材料无法揭示出的史实是
A.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带有市场化取向
B.邓小平南方谈话打破了原有禁忌
C.中国市场经济抛弃了公有制和计划体制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发展和创新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通过材料可以看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有计划向市场的历程,也可理解到南方谈话的意义,体现了马克思实事求是思想的应用。中国的市场经济抛弃了计划经济体制但加强宏观调控的作用,改革始终坚持公有制的主导地位,C不符合史实,故选C。
点评:本题是否定选择,通过材料正确理解选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可以考查其影响,还可以与苏联等国的经济改革比较考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我国的经济特区、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大多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中央政府这样决策的主要依据是;
A.这些地区交通非常便利
B.这里华侨众多,容易吸引外资
C.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和经济结构
D.人们思想开放,容易接受新的经营方式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我国的经济特区、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大多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地区在近代中国开放较早,经济基础和经济结构较好,故C项正确;ABD三项都是原因之一,担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剑桥大学教授彼得诺兰说:“我认为对于任何经济,尤其是对中国这样—个非常贫穷的面临许多问题的经济来说,这是—个明智合理的策略,而任由经济发展,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这样会给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人民的生活及福祉造成极大困难。我—直深信中国在五十年代早期以及七十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材料中说的“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指的是
A.推动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
B.发挥政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C.加强市场机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D.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解读信息并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五十年代早期以及七十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是指50年代计划经济模式以及70年代末改革开放;这二者都发挥了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故本题选择B项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首次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
[? ]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邓小平视察南方讲话?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展方向是
①专业化②商品化③集体化④社会化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