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到18世纪60年代,北美殖民地经济蒸蒸日上,呈现空前的繁荣景象。费城、波士顿和纽约发展为2~3万人口的城市,成为北美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在各殖民地,以市镇为单位,年满21岁的成年男子都可以参加市镇大会,选举市镇行政委员会、其他官员、出席殖民地议会的代表,大会还提出、讨论、通过议案,处理地方重大事务。伯恩比在1759~1760年访问了北美。据他描写,弗吉尼亚人特别“高傲地珍惜自己的自由,忍受不了任何限制,几乎不能容忍任何高高在上的权力的控制,甚至有这种想法他们都受不了”。
——摘编自吴于廑等《世界史·近代史》(上)
材料二?现代民族国家起源于市民社会。所谓市民社会就是基于社会分工、私有制和商品的自由交换的基础上而组成的社会。非洲的市民社会是不发达的……部落体制是根深蒂固,人们只有部落观念,只听部落长老的,政府和国家没有任何权威。……虽然非洲绝大多数国家独立后学习美国的政治体制,实行三权分立,但政治不稳定是独立后非洲国家最大的灾难。独立后的非洲出现了一条新的谚语:“在非洲武装政变随着季节一起到来,有时是武装政变越过季节而来临。”非洲独立后政治上的一个重要副产品就是腐败。
——摘编自钱乘旦等编著《世界现代化进程》
(1)根据材料,分析美国资产阶级议会民主体制得以确立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评非洲独立后政治体制的选择。(9分)
参考答案:(1)原因:独立前北美资本主义经济有较大发展;具有一定的民主传统;人民具有比较牢固的民主、自由、平等观念;市民社会的形成。(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简评:独立后的非洲,经济落后,市民社会不成熟,部落体制根深蒂固,国家意识淡薄,(3分)照搬美国的政治体制,实行三权分立,(2分)导致政局动荡,政治腐败。(2分)一个国家政治体制的选择必须结合本国国情。(2分)
本题解析:(1)两则材料主要是从经济、政治两方面说明美国资产阶级议会民主体制得以确立,依据材料,从经济、政治和思想上分析原因;(2)从材料“非洲的市民社会是不发达的……部落体制是根深蒂固,人们只有部落观念,只听部落长老的,政府和国家没有任何权威”可以看出非洲当时的实际情况。他们在比较落后的情况下盲目的照搬了美国的政治体制,最终造成“水土不服”,政局动荡不安,政治腐败。这充分的说明了一个国家选择政治体制需要结合本国的国情。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标志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B.一届人大的召开
C.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D.“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表明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开始确立,A排除,BC与题干没有直接关系,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标志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因此选D。
点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历程:①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建立。②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结束。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成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③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新阶段。④“文革”中,作为我国政治体制重要部分的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受到严重冲击,统一战线工作无法展开。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了进一步发展,1982年中共提出各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完善。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一部八尺车床,美式为纯钢流线型,装有电风扇,只需二百四十万元法币,而一部中国厂造,设备简单之车床,需一千万元以上。棉花在上海需十万元法币一担,而美国上等米米特林棉,只需九百元法币一担。”造成此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国民党当局( )
A.对民族资本的支持,无限度鼓励外货进口
B.对民族资本的支持,严格地限制外货进口
C.对官僚资本的支持,无限度鼓励外货进口
D.对官僚资本的支持,严格地限制外货进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据“法币”和美国货在华等信息可知,此现象发生在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同美国签订一系列条约,减免大量美国商品进口税,美货汹涌而至。国民党当局对民族资本支持不符合这一时期的史实,排除A、B;正是由于国民党当局对官僚资本的支持,无限度鼓励外货进口,才造成美货在中国有利可图,价格仍较中国货物低廉,排除D。正确答案为C。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人类社会(? )
A.经济上的需要
B.生活上的需要
C.生存发展的需要
D.维护世界和平的需要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近代自然科学是在资本主义创造的物质文明的基础上发展的,经济上的需要是
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34分)从古代邮驿到现代邮政,反映了不同时期邮政发展的历史变迁。

秦驰道示意图
邮驿是我国古代官方的通信组织。秦统一后,以咸阳为中心,在全国“决通川防,修筑驰道”,四通八达的驰道贯通全国各地,开辟了全国性的交通网络。秦在驰道上组建邮亭,,通过各条交通主干线,向各省会(原六国国都)辐射,形成中央一级的邮驿网络,再由各中心城市向附近所辖的地区辐射,形成了全国性的通信网络。
(1)结合所学,分析以上图文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及秦这样做的目的。(8分)
欧洲邮政大事记
时间
| 历史资料
|
11世纪前
| 欧洲的邮驿(专人送信)只供政府专用,民间通信是靠别人捎带或专人递送。
|
11—15世纪
| 新兴城市、商业和文化的发展,促使城市、教会、大学等地方开始建立各自独立的邮递系统,这是欧洲私营邮递的开始。
|
17世纪中期
| 英国、法国等国规定了邮政由国家专营。实行预收信件资费、加盖收寄和投递时间的戳记、集中投递等办法,已同近代邮政相似。
|
19世纪中期
| 英国进行邮政改革,由国家专营信函业务;国家发行邮票作为邮资的凭证,统一邮资制。这种新的邮政制度很快被其他国家采用。
|
(2)依据上表材料并结合所学,对欧洲邮政的发展历程进行解读。(12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
1897年,大清邮政开办,以海关的管理区域为依据设立邮区,由外国人掌管的中国海关控制。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大清邮政更名为中华民国邮政,到新中国建立之前,统称为中华邮政。中华邮政按省设立邮区,颁布了邮政法,并加入了万国邮政联盟,参与国际邮政事务。
新中国成立后,成立邮电部,拓展网络、增设局所。1998年,实行邮电分营,成立了国家邮政局成立。2007年,邮政实现政企分开,成立中国邮政集团公司,逐步发展成为建成集信息流、资金流和实物流为一体的现代化邮政企业。
(3)阅读材料,对近代以来中国邮政发展的历史进程划分阶段。结合材料和所学,说明每个阶段邮政发展的特点及其成因。(14分)
参考答案:
(1)历史现象:秦统一后以咸阳为中心修建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2分);并建立交通、通信网络;(2分)
成因: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有效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2分)巩固国家统一。(2分)
(2)11世纪前,中世纪的欧洲经济、文化落后,欧洲邮政是政府专用。(2分)
11—15世纪,由于城市的兴起,商业与文化交流的加强,私营邮政建立。(2分)
17世纪中期,新航路开辟后,各地联系日益紧密,经济与文化交流频繁,邮政开始向规范化发展。(3分)
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各国邮政制度确立并规范化。(3分)
上述材料表明:近代之前各国邮政的发展不统一、不规范;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近代以来邮政制度趋于标准化。(2分)
(3)阶段划分:
第一阶段:大清邮政。(1分)
第二阶段:中华邮政。(1分)
第三阶段:新中国邮政。(1分)
特点及原因:大清邮政由外国人控制的海关来控制;列强从政治,经济等方面控制中国的内政。(2分)中华民国成立后,北洋政府掌握邮政大权,并立法保护邮政,邮区按省设置;中华民国加强对邮政的管理,重视发展邮政事业。(4分)新中国成立后,由邮电统一经营到邮电分开经营到邮政市场化(由国家的统一管理到政企分开);新中国经济发展由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5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图片信息的获取能力和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从《秦驰道示意图》和材料“秦统一后,以咸阳为中心,在全国“决通川防,修筑驰道”,四通八达的驰道贯通全国各地,开辟了全国性的交通网络”“秦在驰道上组建邮亭,,通过各条交通主干线,向各省会(原六国国都)辐射,形成中央一级的邮驿网络,再由各中心城市向附近所辖的地区辐射,形成了全国性的通信网络”可以得出秦朝的交通通讯的发展状况和成因。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的可以看出,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来分析每一个阶段的欧洲的发展历程进行解读。11世纪前,中世纪的欧洲经济、文化落后,欧洲邮政是政府专用。11—15世纪,由于城市的兴起,商业与文化交流的加强,私营邮政建立。17世纪中期,新航路开辟后,各地联系日益紧密,经济与文化交流频繁,邮政开始向规范化发展。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各国邮政制度确立并规范化。上述材料表明:近代之前各国邮政的发展不统一、不规范;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近代以来邮政制度趋于标准化。
(3)本题主要是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1897年”“1912年”“新中国成立后”中三个时间点来划分近代以来中国邮政发展的历史进程。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特点及原因:大清邮政由外国人控制的海关来控制;列强从政治,经济等方面控制中国的内政。中华民国成立后,北洋政府掌握邮政大权,并立法保护邮政,邮区按省设置;中华民国加强对邮政的管理,重视发展邮政事业。新中国成立后,由邮电统一经营到邮电分开经营到邮政市场化(由国家的统一管理到政企分开);新中国经济发展由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