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国庆节前夕,某中学高一学生制定了一份有关共和国历史的调查问卷,其中有一项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是什么?如果你收到这份问卷并填写至此项时,你应该选择(?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中共八大的召开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B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C D两项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之后召开的两处重大会议,所以答案选B。
点评:三大改造的完成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而新中国的建立仅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要注意二者的区别。识记能力是高考能力考查层次中的最低端,历史事件、时间、事件内容的考查是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常见题,主要涉及对教材中知识点的识记,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加强时间、事件、事件内容方面的记忆。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横批“综合平衡”是周总理1962年在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的即兴对联。此联是对当时党中央哪一路线方针通俗易懂的注解(?)
A.“一化三改造”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B.“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C.“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总路线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题干中“1962”、“农轻重综合平衡”是解题的关键,结合所学可知对联是对60年代初纠正左倾错误的八字方针的概括。针对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中国经济造成的严重困难,中共中央在1962年对国民经济进行了调整,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因而在时间与内容上A、B、C均不合题意,故选D。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周恩来说:“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因素是(?)
A.民族团结与平等的历史传统
B.民族共同繁荣的经济任务
C.民族杂居融合的现实国情
D.各民族反侵略的政治需要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从材料看,周恩来的言论是在讲由于历史的发展使得我国各民族最终形成了杂居的现状,这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一个原因,题目要求从材料中寻找,所以应该选择C。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的茶叶、生丝等农产品出口量大量增加,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A.中国经济开始卷入世界市场
B.中国丝、茶质量高
C.中国茶、丝生产发展迅速
D.中国自然经济完全崩溃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传统手工业中的棉纺织行业遭受英国工业产品的严重冲击而开始破产,但茶、丝产品大量出口,其根源在于中国经济开始卷入世界市场,中国商品要迎合世界市场的需要,故答案选A,B项是丝茶大量出口 的前提条件,C是丝茶大量出口的结果, D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点评: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的两面性特点,一方面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当中,遭受严重剥削;另一方面民族资本主义也不断地发展,力图在世界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其中中国的土特产品就是民族工业的主要依赖对象。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950年法国外交部长舒曼发表了一项声明:“要使欧洲国家统一起来,……把法德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这一计划提出的最初目的是( )
A.从根本上结束法德之间的冲突
B.与英国争夺欧洲市场
C.联合西欧抗衡美苏
D.推动西欧经济发展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二战后,沦落到二、三流国家的现实,使欧洲国家要求联合与合作的必要性强烈表现出来,而欧洲国家走向联合的最大障碍就是法德两国的关系。法国外长舒曼的建议就是着眼于法德之间的和解,法德实现煤钢的共同生产,不仅促进了法德关系的改善,还为西欧国家的联合铺平了道路,为欧洲联合奠定基础。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