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高频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频试题巩固(2020年最新版)(四)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御史大夫是秦汉时期的中央官制,其职责是协助丞相处理政务,并负责监察百官;刺史是西汉时期推行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察;丞相是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军机处是清朝时期设立的,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助理机构,其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选A。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有学者在研究元朝历史时,引用了下面材料: “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该学者引用这些材料主要是为了说明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材料信息“唐所谓羁縻之州(在边疆设立的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长官的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大意是说元朝疆域辽阔,历来由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统治的一些地区,也征发赋役,正式划入了元朝版图。因此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元朝中央集权的加强·边疆管理
本题难度:简单
3、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皇帝
太尉 丞相 御史大夫
九卿
(一)
皇帝
门下省 尚书省 中书省
工部 刑部 兵部 礼部 户部 吏部
(二)
材料二 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摘自《旧唐书》
材料三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摘自《皇明祖训》
请回答:
(1)从图一到图二反映了中央官制的设置有何重大变化?这一变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状况?为此,北宋统治者是从哪些方面加以解决的?(4分)
(3)据材料三分析明太祖是如何认识丞相作用的?为解决这一问题,他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
(4)综合上述内容,概括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趋势。(2分)
参考答案:(1)变化:由秦朝三公九卿制变为隋唐三省六部制。(2分)影响: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2分)
(2)状况: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解决: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2分)
结果:诸侯王不断叛乱,以“七国之乱”最为突出(1分)
措施:实行“推恩令”(1分)
(3)认识:丞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措施:废丞相,六部直属皇帝。(4分)
(4)中央权力加强,地方权力削弱;皇权加强,相权削弱,直至被取消。(2分)
本题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根据图表判断图一为秦朝三公九卿制,图二为隋唐三省六部制,变化产生的影响可根据三省六部制的意义解决。
第(2)问,材料二中“擅自署置”“实非王臣”可以看出地方藩主权力很大,中央难以控制;由“ 《旧唐书》”判断为唐代,得出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现象。北宋解决联系所学知识。
第(3)问,从材料中“不旋踵而亡”、“专权乱政”、“ 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体现了丞相的危害。措施联系所学知识。
第(4)问注意联系材料归类,材料一,三体现中央机构的演变,材料二体现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政治主干知识,历史识记知识主要是不同朝代的措施,能力要求主要是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题难点在古文的阅读理解。还可以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评价等。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张居正为明代内阁首辅,权倾一时,但在处理与内朝宦官冯保的关系方面仍是对冯曲意奉承,先后送礼达数百万两白银。此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当时( )
A.内阁已经掌握国家决策大权
B.六部是内阁的下属机构
C.君主利用宦官加强封建专制
D.内阁首辅相当于政府的宰相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关键信息“明代内阁首辅”、“在处理与内朝宦官关系方面,奉承”等,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的核心信息是,在明代君主专制不断加强,内阁首辅的权力即便再大,也必须得服务于皇权,并受皇权制约。分析、判断选项,可知:C项表述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D两项的表述不符合史实,内阁不是法定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没有决策权,不能够与昔日宰相等同。B项表述,题干材料并没有涉及,属于无关项。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创立的内阁制·内阁首辅的权力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中,你看出了怎样的发展轨迹
①门第族望; ②世卿世禄; ③考试选拔; ④举才荐能
A.②①③④
B.②④①③
C.④①②③
D.②①④③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历史知识大全《第二次世界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