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其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唐取士制度,大体沿袭隋制。士的来源主要是从学校来的生徒和从州县来的乡贡。……学生和乡贡都受吏部考试……其中进士科,尤为重要……进士主要考诗赋,诗赋……思想较为自由,文士多愿应进士科,表现自己的才能,因此唐朝进士科特盛,名人多从进士科出。
——范文澜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清代科举,大致分为四级,即童试、乡试、会试、殿试。……清代科举八股文仍占重要地位,八股格式更加机械化,形式死板,内容空泛。四六骈体的殿试策,颂联套语,千篇一律,竟成了登上仕途的主要手段……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据材料一概括秦至西魏、北周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8分)
材料二中所说的进士科始于何时?为何在唐朝受到极大重视?(4分)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对当时政治有何影响?从清朝科举制的变化分析其变化的政治原因。(4分)
(4)从古代的用人制度中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4分)
参考答案:
(1)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察。
(2)隋炀帝时。当时的进士科是做高官的阶梯,受到人们的极大重视。
(3)隋唐时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4)用人制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兴衰;必须根据社会需要,选择德才兼备的人才治理国家。
本题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国选官标准变化的掌握。联系所学及材料“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 ……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归纳总结。
第(2)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隋唐时期科举制的认识与理解。联系所学可知,科举制创始于隋代,唐代时进一步完善。结合材料“……进士主要考诗赋,诗赋……思想较为自由,文士多愿应进士科,表现自己的才能,因此唐朝进士科特盛,名人多从进士科出。”分析原因。
第(3)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科举制作用的认识与分析。联系所学的有关科举制的内容可知,一般平民可凭借自己的才能通过考试跻身于统治行列。这显然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同时还有益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回答后一问,要注意结合明清时期政治的特点归纳总结。
第(4)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事物的分析认识能力。本题属于开放式题目,回答时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即可。对于此题,要注意从国家发展、社会需要、人才的标准及社会公正性等方面归纳总结。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历代的选官制度·发展历程、特点、作用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16分)南宋郑樵曾在《通志》中说:“置图于右,置书于左,索象于图,索理于书。”教科书中图示、图片,往往是学习历史、加深对文字内容理解的最好工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及图片6 辛亥革命后模仿美国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政府。为了巩固民主共和制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人民有纳税、服兵役等义务”
请回答
(1)图1体现的中国古代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图1 相比,图2 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综合上述图1到图3所示,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6分)
(2)图4漫画所反映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采用的何种政体形式?该形式最早是通过哪一个重要文献加以确立的?图5体现了什么重要原则?(6分)依据材料及图片6,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出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法颁布后没有发挥作用的主要原因.(4分)
参考答案:(1)皇权高度集中;明朝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不断加强趋势。(6分)
(2)君主立宪制;《权利法案》;分权制衡原则;(6分)主权在民。辛亥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4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图1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度,该制度在本质上是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产物,所以图1体现的中国古代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只能是皇权高度集中。图2 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发生变化指的是“没有宰相”,所以图1 相比,图2 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只能是“明朝丞相制度被废除”。 图3 是清朝军机处内景,而军机处则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了顶峰,所以综合上述图1到图3所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只能是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2)图4漫画所反映的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后的政治体制,即君主立宪制度。图 5是美国的政治体制,美国的政治体制的原则是权利的制约与均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出的主要特点一定要从材料中的文字“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人民有纳税、服兵役等义务”等信息进行回答即可,即主权在民。而此法颁布后没有发挥作用的主要原因则一定要结合教材回答即可,即由于辛亥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此法颁布后才没有能发挥作用。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出的主要特点和没有发挥作用的主要原因
本题难度:困难
3、选择题 发达国家的福利种类包括
①医疗保险
②失业保险
③工伤保险
④养老保险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历史学家戴逸在《论乾隆》一文中曾把清帝比喻为体育竞跑场上的第四名选手,当他们接过前一名选手的接力棒时,“同时也接过了这种文明所能发挥的竞跑能力”。戴逸此言论是想说明( )
A.近代以来的“落后”源自于进入近代时的“挨打”
B.自近代以来的“挨打”源自于历久以来的“落后”
C.近代中国的落后不源自于明清时代的民族退化
D.乾隆皇帝对中国的相对落后应承担一定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