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被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对中国造成的后果描述不正确的是
[? ]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瓦解
B、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瓦解
C、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
D、西方列强输华商品激增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茶叶曾是中国文明的象征,其生产和销售不仅反映中国社会经济状况,也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有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茶叶在欧洲最初被视为药物放在药店出售,茶价相当昂贵。17世纪,饮茶在欧洲逐步盛行并传至北美,饮茶成为一种高尚的消遣。查理二世的专职牧师奥文顿形容,“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在英国的家庭中,“我把茶壶坐上了!?”是一句对忙碌一天,疲倦归家的主人极好的关切话语。1733年,荷兰在广州购买价值?336881?荷盾的茶叶,到荷兰后却卖得988510荷盾,获利651629荷盾。鸦片战争前的140?年中,欧美贸易公司用来购买以茶叶为主的中国商品所花费的白银达169?437?564两白银。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了英国及其殖民地的茶叶交易,“从中国来的茶叶,提供了英国国库收入十分之一”。1773年,东印度公司装载342箱中国茶叶的船只开进波士顿港,企图低价倾销,波士顿群众将船上的茶叶全部倒入大海。英国政府采取高压政策,激起殖民地人民的强烈反抗,终于导致北美独立战争。
材料二?近代前后中国植茶面积、茶产量、茶农数估算表

材料四?1887年上海工夫茶的平均价格就达每担14.5两,而印度茶每担14两银就可获利。?1889年,印度茶叶出口英国市场的总值第一次超过了中国,达9450万磅,高出中国整整1472万磅。而中国的茶叶种植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由个体茶农采制小量茶叶,然后运往各处叫卖几天”。“中国种茶之法不用肥地物料,不去地下野草,亦不删除旁枝,又不换去老树,又不移种新地”。资本不足的茶农和茶商在苛捐重压下,为求生存,于是,将本应用于制茶工艺改进上的智慧,用在了茶叶的制假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二,概述中国茶叶对西方社会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并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影响:①促进欧洲医药事业发展;②改变西方人的日常生活习惯;③茶叶贸易使欧洲资产阶级获得巨大利润并成为一些殖民国家重要的财政收入;④茶叶贸易的冲突,成为北美殖民地革命的导火线。
(2)增长原因:①鸦片战争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给自足经济解体,加速农产品商品化;②口岸增开、关税降低,促使中外贸易激增。回落原因:①印度茶的竞争;②中国茶叶生产技术、经营方式落后,苛捐杂税重,成本高;③出现假冒伪劣现象等。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在鸦片战争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变。下列情形有可能出现在该时期的是
①福建厦门某茶农向英国出口茶叶,定单数量急剧增加
②上海某地主从国外引进机器设备,创办了纺织工厂
③外国在华创办工厂的数量不断增多,并逐渐合法化
④清政府曾经允许政府和民间私人创办近代民族企业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为实现工业化,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一个国家的工业化不是先前工业化国家的足迹(西欧中心主义),而是走它自己的时代的道路……熊彼特把以纺织工业为主导的英国产业革命结束在1842年,而把自此至1897年作为“蒸汽和钢铁时代”。由于这两个年份恰好是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西方拼命地向中国推销纺织品和鸦片,而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的却是如当时洋务派所说的“机船矿路”。这些新式产业的出现自然是西方文明冲击的结果,但是,“机船矿路”路线的形成……却不是西方的意思。?
——吴承明《中国近代经济史若干问题思考——沉沦观和近代化》
材料二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材料三 经过对建国50多年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总结和对世界经济发展认识的深化,以200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为标志,中国共产党形成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思路和方针政策,完成了关于工业化认识上的转变。中共十六大将“新型工业化”道路正式概括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与实践》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化兴起的时代背景。与西方工业化发展历程相比,这一时期中国工业化发展有何特点?
?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工业建设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工业化道路的认识有何变化?(不得照抄原文)分别概括这两个时期影响中国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国际因素。
?
参考答案:(1)背景:工业革命扩展的影响;封建统治者面临着内忧外患,洋务派形成:“向西方学习”新思想萌发的影响。特点:途径是由重工业到轻工业;领导阶级是地主阶级,没有经历原始资本积累,主要依赖政府投资,设备、技术严重依赖国外;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顽固势力的阻碍。
(2)措施: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变化:由注重速度和数量,转变为注重效益和质量。国际因素:20世纪50年代:“冷战”及两极格局的影响,尤其是美国的威胁;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影响,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第三次科技革命及知识经济的发展
。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下表是我国1896年、1899年部分农副产品的出口情况表:

以上信息反映出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实质影响是
[? ]
A.中国完全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开始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的局面
C.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D.中国对外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