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在上世纪的学术界,多数传统观点认为,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17世纪后期18世纪末),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在发展经济文化,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家统一方面有重大功绩,是大清帝国国力鼎盛,雄踞东方,史称“康乾盛世”,这是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最后一个高峰。进入21世纪后,史学界将康乾盛世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进行比较,并将其置于全球背景下进行研究。多数学者认为康乾盛世如果“横向比较的话,相对西方的发展则明显是缓慢的。”“与欧美国家的发展相比较,康乾盛世不免黯然失色,虽然它取得了中国古代社会所能达到的最大成就,但却落后与西方国家,落后于人类历史前进的步伐和时代的潮流。而且比较起来,二者变动与发展的速度,更是迅猛的不可同日而语。”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清朝康乾盛世的观点。(12分)
参考答案:答案示例:第一种:清朝康熙、雍正、乾隆统治时期,厉行改革,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政治上,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发展,收复台湾、抵御外敌,统一多民族国家繁荣发展;经济上,农耕经济进入顶峰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城市数量、经济总量等都居世界前列;文化上,传统文化发展,出现了《四库全书》等集大成的著作。与历史上其他盛世和同期的欧美国家富裕程度相比,康雍乾统治确实是中国古代少有的盛世。
第二种:康、雍、乾统治时期被称为盛世,这是传统观点,这是基于中国历史自身发展所提出的。但与整个世界的发展来看,确实不符合潮流的。西方国家通过革命和改革,开始进入资本主义发展时期,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开始建立,工业革命开始,世界市场开始形成,近代自然科学产生。而同时期中国奉行闭关锁国政策,虽然农耕经济高度发展,但是与同时期大踏步迈向工业文明的西方国家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也为后来中国的衰落埋下伏笔。
第三种:两种观点结合,只要符合评分标准亦可。
本题解析:此题是观点论述题,学生可选择其中一个观点进行作答。学生可以选择康乾盛世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这个角度进行回答,回答的主要论据是康熙、雍正和乾隆时期的一些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措施角度所产生的作用进行回答。如果选择和西方的比较,可以从西方近代文明不断地发展,而我们还是在老路上徘徊等角度进行回答。
点评:总的来看,康乾盛世是我国最后一个盛世,达到了农耕社会发展的顶峰,为我国政治版图的最后奠定、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等等打下了基础。虽然我国是处于一个盛世状态,但是与西方国家相比,我们是处于发展的落后状态,并未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这也造成了我们落后于时代造成后来挨打的局面。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某同学在学习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这一专题时,曾有“人类文明的引擎”一目,这一目主要介绍的科技成就应是( )
A.牛顿的经典力学
B.达尔文的进化论
C.蒸汽机和内燃机
D.汽车和飞机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人类文明的引擎”中“引擎”是指动力,符合动力的应是C项。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下表为美国1950——1973年的进出口贸易情况表(单位:亿美元。“+”为顺差,“-”为逆差)

下列对该表格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A.美国对日本与西欧的贸易总额逐渐减少
B.美国的正经济逐渐走向崩溃
C.美国与日本、西欧间的经济竞争日益激烈
D.日本、西欧的经济总量逐渐超过美国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表格获取信息的能力。表格中显示1950-1973年美国与日本和西欧经济贸易,显然有50年代的贸易顺差逐渐演变为70年代的贸易逆差,说明西欧与日本和美国之间经济竞争比较激烈,故选择C项。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下图是1909年《民呼日报》刊载的一幅题为《各国联合龙灯大会》的漫画,它表达的主题是

A.帝国主义侵夺中国铁路权益
B.清末铁路都由欧美列强兴建
C.近代铁路技术装备依赖西方
D.晚清时期中国进入铁路时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画中的龙灯由火车头和车厢组成,操纵者是英、法、德、美、俄、日等帝国主义列强,前面举着宝珠的是清朝政府,车头上冒出的蒸气由“中国铁道现状”几个字组成。此画以“耍龙灯”作比喻,揭露帝国主义烈强对中国铁路主权的控制,同时也暴露了清王朝适应帝国主义需要出卖国家主权的对外政策。因此A项符合题意。通过收回利权和保路运动可知,民族资产阶级也参与了铁路兴建,并非全由欧美列强兴建,因此B项不符合题意。漫画并未充分体现中国铁路技术装备对西方的依赖性,C项不是漫画主题。图片的主体是帝国主义,而D项表述不能完整反映材料信息,故D亦可排除。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下列观点符合儒家学派对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的是( )
A.“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因桀亡”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因桀亡”反映的是法家的观点。“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主要反映了仁爱、思学的儒家思想。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