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
A.三国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过程:1.东晋南朝:趋向平衡。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2.隋唐五代:开始南移。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但是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先进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3.两宋时期:最终完成。两宋时期,北方同样战乱频繁。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还大力兴办漕运和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性。可见,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因此选C。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点评: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发生南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在:1.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2.北方大量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且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3.政治中心的南移 (如南朝、南宋)或者东移(如明朝和清朝),加快了南方的开发。南方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4.南方自然条件好,适合农业发展,而且对外贸易条件比北方优越。
本题难度:困难
2、选择题 下列有利于“精耕细作”农业发展的是?
①刀耕火种? ②铁器牛耕? ③曲辕犁? ④翻车、筒车 ? ⑤都江堰? ⑥农学知识理论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④⑤⑥
D.②③④⑤⑥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精耕细作”的理解和生产力的的发展对古代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刀耕火种”是一种原始的粗放型的农业生产模式,不利于农业的“精耕细作”。而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工程的修建和农学理论的总结都有利于“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山东是产粮大省。远古时代,山东地区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是
A.小麦和水稻
B.小麦和粟
C.玉米和水稻
D.玉米和甘薯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远古时代,中国北方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是粟、麦,南方种植水稻;玉米和甘薯原产美洲,明朝时期才传入中国,故A、C、D均可排除,选B。
考点:中国古代的农业。
点评: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包括:
其一: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其二:所有制结构——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
其三: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其四:生产模式——精耕细作;
其五: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诗·小雅·北山篇》中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里的“王土”指的是
A.屯田
B.井田
C.均田
D.占田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诗·小雅·北山篇》是春秋末以前的诗歌,当时还处于奴隶社会,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是井田制;而屯田、均田、占田都出现在我国的封建社会时期。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我国古代农耕经济形成南稻北粟局面取决于
A.自然条件
B.政府政策
C.居民口味
D.历史原因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