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百家争鸣”的局面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初期再次提倡“百家争鸣”,旨在(?)
A.促进政治民主化
B.调动了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C.促进文学艺术的繁荣
D.促进科学文化事业的繁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的有关内容。 “双百”方针提出是在1956年,当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为了使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毛泽东提出了“双百”方针,旨在促进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繁荣。D正确,故本题选D。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是(? )。
A.英国扩大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B.西方列强控制了中国海关
C.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出现
D.传统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其表现之一就是由于洋布畅销,传统手工棉纺织业受到冲击,“耕”与“织”相分离。AB是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原因而非标志;C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因此正确答案是D。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毛泽东指出:“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正确地总结经验。没有民主,意见不是从群众中来.就不可能制定出好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办法。”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实现农村村民自治的核心内容是①民主选举?②民主管理?③民主决策④依法治国?⑤民主监督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③④⑤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析:
注意题干情调是农村村民自治的核心,选项④依法治国是国家基本政策,不属于村民自治内容。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其发展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且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顾炎武《亭林文集》
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王夫之《思问录》
请回答:
(1)材料一的主要思想是什么?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有何发展?分析其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三,分别概括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6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古代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认识。(2分)
参考答案:(1)思想:为政以德(或答以德治民)。(1分)发展:提出“春秋大一统”;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点1分,共2分)原因:适应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1分)
(2)李贽:反对盲从孔子,认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2分)顾炎武:注重实学,经世致用;(2分)王夫之:强调“天地之化日新”,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2分)
(3)儒家思想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2分)
本题解析:(1)材料一的中心观点是为政以德,反对杀戮;材料二中董仲舒发展了新儒学,其提出“春秋大一统”和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原因在于适应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2)直接概括材料三的内容可以归纳出三人的主要观点即:李贽:反对盲从孔子,认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顾炎武:注重实学,经世致用;王夫之:强调“天地之化日新”,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3)总结上述材料不难发现儒家思想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变化不断创新和发展。
点评:高考中对儒家思想的发展阶段的考查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①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初步形成,并与其它学派相互争辩;②汉武帝时期,儒学经过董仲舒的创新,成为正统思想;③宋代儒学在吸收了佛,道思想的基础上完成了“程朱理学”的思辨化;④明末时期,儒学迎合新的时代发展要求积极转向经世致用。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从“二战”后至今,欧洲一体化的演进趋势是? (? )
①从经济逐渐扩大到政治、军事领域?②其规模不断扩大
③由政治逐渐扩大到经济领域?④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逐步合流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②③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①与③是意思对立的两项,后者叙述错误;④项说法欠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