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天津渤海化工有限公司天津碱厂发展简历:1917年,永利碱厂成立,企业家范旭东与王小徐等实验制碱成功。但在该厂成立前,中国所用的碱完全依赖于英国卜内门公司生产的“洋碱”。1920年,永利制碱公司”红三角“牌商标,经商标局核准发给注册证证号,1926年“红三角”牌纯碱,在美国费城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获金质奖章。抗日战争期间,塘沽厂被日本侵略者霸占,范旭东等人拒绝与侵略者合作,仍坚持发展自己的民族工业。以上材料显示出的信息有
①民族工业发展艰难?②企业为民族工业争得了国际荣誉?③没有民族独立民族工业就无从发展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由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判断①②③表述均符合题目要求。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2分)市场经济和世界性货币体系最终将推动全球化成为形式,阅读下列材料,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497年葡萄牙的达·伽马率领船队远航,到达印度的卡里卡特,从此开始了第一次全球化过程,欧洲国家竞相运用他们优越的技术手段创造了遍及全世界的帝国。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灾难,由欧洲主导的全球化开始动摇了。随着重建欧洲和日本的马歇尔计划和道奇计划的实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贸组织的建立,由美国主导的第二次全球化开始了。这一次全球化并没有建立帝国,而是通过创办视世界为其市场的多国公司和全球公司。在技术缩短了时间和距离的情况下,可口可乐、麦当劳和索尼等产品成为世界名牌。在将近50年的时间里,国家贸易的升幅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成为推动全球增长的主要动力。
——【美】克莱德·帕雷斯托维姿的署名文章(2005年)
(1)依据材料二指出克莱德论述的两次全球化的各自特点。(4分)并分析导致全球化出现阶段性变化的因素。(2分)
材料二?货币无可置疑是人类社会经济机体的血液。能够执掌和供应血液者,自然占据了先机和强势。什么样的“血源”令众生趋之若骛?它必须产生于健全而完备的肌体——内在经济发展模式与金融体制,若是染上循环裂变债务而无可救药的“艾滋”病毒,还强绑上大家“输血”,只会共赴黄泉。同时,该“血源”应该是O型——即具备独树一帜的公信力和不可撼动的被接受性质。
——宋鸿兵编著《货币战争》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采取了哪些可行的措施使美元成为O型“血源”(4分)
(3)面对当今世界市场经济和世界性货币体系的冲击,结合史实指出中国政府采取了哪些应对的措施?(2分)
参考答案:
(1)①特点:第一次全球化:始于新航路开辟;以欧洲国家为主;(1分)建立大帝国。(1分)
第二次全球化:始于二战以后,由美国主导(1分);建立全球性的多国公司和全球公司;国际贸易增长迅速。(1分)②原因:大战对欧洲的摧残;经济危机的打击;先进技术的发展;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美国对欧洲和日本重建的作用。(2分,答两项即给分)
(2)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中,罗斯福新政,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恢复银行信用及工农生产,使经济得以恢复发展,二战后成为超级大国;(1分)二战后期(1944年),由美国牵头召开了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了美元与黄金挂钩的金融汇兑制度,(1分)根据会议决定,会后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1分)从而形成了以美元为支柱的国际货币制度。(1分)(本题总评分以答到要点为准)
(3)措施:①积极深化改革开放:积极改革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国内因素,积极对外开放参与国际市场经济的竞争(1分,答一项即给分)②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人民币参与国际货币市场的竞争。(1分,答一项即给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第一问考查了经济全球化的开始和发展历程原因。第二问考查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面对大危机采取的措施,进而实现了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第三问考查了中国应对全球化的措施。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956——1966年,我国经济建设的特点是
①以工业化为目标②在探索中曲折前进?③以苏联为榜样④以牺牲农业为代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主要是由于它
A.消除了不同国家之间的分歧
B.根本上消除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C.得到了广大亚非国家的认可
D.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30分)中国现代化既有世界现代化历程的共性,又有自己的突出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中国是在传统农业文明的基础上被迫开始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传统和现代的关系特别复杂。……一般来说,在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传统因素对民主化有较多的阻碍作用。基本上处于现代化的对立面。……在经济思想和经济素质方面,则存在着对现代化的潜在适应性。
材料二?中国的现代化是在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下开始和展开的,两者几乎并肩而行,因而使得现代化的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变得特别复杂。……(表现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和变被动为主动的特点。
材料三?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既需要有一个具有强烈现代化意识的权力集中的政府来领导,也需要有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奋斗,还需要利用国外的有用资料。关键在于三个方面的合理结合。……在1949年之后,……政府的现代化意识和领导力量大大加强,曾显示了它的实力。?
——以上均摘自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现代化起步之时呈现出的突出特点并分析其成因。(10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外因是如何“通过内因起作用和变被动为主动的”。(8分)?
(3)据材料三,指出推动新中国现代化快速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它在过渡时期的现代化建设中显示了怎样的“威力”?(6分)?
(4)据上述材料,说明作者研究推动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因素时所采用的基本史观。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对当今现代化建设有何重要启示?(6分)
参考答案:
(1)特点:被动开始;经济现代化先行,政治近代化滞后。(4分)
成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引发了中国的近代化;封建专制制度、儒家思想等传统因素阻碍政治民主化进程。(6分)
(2)西方的经济侵略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为中国现代化创造了条件;(2分)西方侵略客观上传播了西方的先进文明,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刺激着中国人进行现代化的探索;(3分)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使先进中国人的现代化探索由器物变革到制度变革进而到思想变革,水平不断提高。(3分)
(3)因素:中央政府的推动。(2分)
威力:工业化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4分)
(4)史观:历史唯物主义。(2分,若答出文明史观、全球史观适当给分)。
启示:要紧跟世界潮流,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政府要充分发挥在现代化建设的中保障作用;要充分发挥全社会力量的重要作用。(4分,任答两点即可,其他合理表述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
(1)材料一指出:由于中国是在传统农业文明的基础上被迫开始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在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传统因素对民主化有较多的阻碍作用。基本上处于现代化的对立面。在经济思想和经济素质方面,则存在着对现代化的潜在适应性。依据上述信息概括中国现代化起步之时呈现出的突出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中国的现代化是在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下被动开始和展开的,西方的经济侵略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为中国现代化创造了条件;西方侵略客观上传播了西方的先进文明,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刺激着中国人进行现代化的探索,即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使先进中国人的现代化探索由器物变革到制度变革进而到思想变革,从而变被动为主动。
(3)材料三指出;在1949年之后,政府的现代化意识和领导力量大大加强,推动了新中国现代化快速发展。“过渡时期”(1949-1956年)党和政府制定了一五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4)材料中作者研究推动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因素时所采用的基本史观是唯物史观。第二小问是开放性的问题,考生可以围绕中国现代化历程的经验教训发表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