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今日根本之危机,全在经济之残破,以致国民生活日益困穷,而民族之而民族之命运,亦因之岌岌危殆,不能生存于二十世纪之今日。
(一)振兴农业?增加农业生产,凡制肥、选种、改良农作方法、活泼农业金融、流畅农产运销,悉以合作社为基础,指导并改进之,以达到粮食自给自足为初步目标。
(四)提倡征工?赞助政府实施征工制度,鼓励民众参加义务劳动。尤以开发交通道路,修治水利,培植森林,开辟垦地为征工之基本工作。
(五)促进工业?对于一般工业,由政府分别保护并奖励之。一方面设立劳资调节机关。遇有劳资纠纷,经以公平调处。并须赋予机关以最后强制执行之权,借以保障企业之且安全与劳动工作。
(八)调整金融?鼓励民间之储蓄,活泼资金之融通,由政府执行健全货币政策与汇兑政策,而人民衷诚拥护之。
——蒋介石《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意义及其实施》(1935年)
材料二?据刘大钧《国民所得》一书估计:中国国民生产值,1934年为213亿元,1935年为237亿元,而1936年为259亿元,明显超过前两年。农业方面,1936年,中国的农业,除了川、豫、粤三省受灾外,全国均获丰收,据中国银行估计,1936年重要的各省农业收成的总价值达法币56亿元,较1933年至1935年的平均产值高出17亿元,即几乎增加了45%。工业方面,1936年,工业品总产值为1227400万元,比1935年的1104100万元,增加了11.1%。商业方面,1936年同1935年相比,国内贸易总副润增加了6.4%,实际增长额1.6亿元。
一一商编自李家智《1935年币制改革对抗日战争的积极作用》
(1)分析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时代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与罗斯福新政二者政策的相似之?处。(10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影响。(9分)
参考答案:(1)背景: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冲击;日本侵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南京国民政府基本实现了全国统一。(6分)
(2)相似:以工代赈、大力兴办公共工程;政府加强对工业的指导,调整劳资关系;国家干预经济。(10分)
(3)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抗战胜利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9分)
本题解析:
(1)注意材料一出处蒋介石《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意义及其实施》(1935年),尤其时间“1935年”,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可从国内、国际两个方面展开回答。
(2)注意材料一信息“(四)提倡征工?赞助政府实施征工制度,鼓励民众参加义务劳动。尤以开发交通道路,修治水利,培植森林,开辟垦地为征工之基本工作。(五)促进工业?对于一般工业,由政府分别保护并奖励之。一方面设立劳资调节机关。遇有劳资纠纷,经以公平调处。并须赋予机关以最后强制执行之权,借以保障企业之且安全与劳动工作。”,再与罗斯福新政进行比较。
(3)注意材料二信息“中国国民生产值,1934年为213亿元,1935年为237亿元,而1936年为259亿元,明显超过前两年。”以及材料出处《1935年币制改革对抗日战争的积极作用》
进行分析。
点评:材料解析题的答案类型据答案来源分:(1)来源于材料的答案:指从指定材料中概括、归纳或摘录的答案;(2)来源于课本的答案:指出自课本的原话、某种观点、认识或看法等;
(3)来源于自己组织的答案:多指根据相关历史知识自己归纳答案:据答案内容分:(1)限定性或半限定性答案:指来源于课本或材料中的答案。如: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和部分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概述、说明、指出……(2)开放性答案:指来源于自己组织的答案。如:启示题和部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题。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下图所示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中国1930—1936年的货币供给(年终总量)?单位:100万元
年份
| 银币
| 铜币
| 纸币
| 银行存款
| 总货币
|
1930
| 2200
| 287.7
| 956.3
| 3392.1
| 6836.1
|
1931
| 2271
| 281.4
| 896.9
| 3591.5
| 7040.8
|
1932:
| 2289
| 275.1
| 924.4
| 3880.8
| 7369.3
|
1933
| 2275
| 268.8
| 978.8
| 4290.6
| 7813.2
|
1934
| 1995
| 262.5
| 1108.9
| 4620.9
| 7987.3
|
1935
| 1703
| 256.2
| 1413.5
| 5460.1
| 8832.8
|
1936
| 1391
| 250
| 2438.6
| 6394.2
| 10473.8
|
A.通货膨胀严重?
B.国内政局稳定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展?
D.国家经济政策调整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1930—1936年中国处于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国民政府调整经济政策,推行币制改革等措施,导致银币供给量减少、纸币供给量、银行存款、总货币供给量增加。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上面这段话,是周恩来在什么场合说的?(? )
A.1950年1月访问苏联
B.1954年出席日内瓦会议
C.1955年出席万隆会议
D.1971年出席第26届联合国大会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周恩来指出,亚非各国都遭受过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有着共同的遭遇和“求同”的基础,据此可以判断,这是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发言,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故选C。
点评:1955年,亚非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周恩来代表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5分)
材料一
第三十条 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行使中央统治权。中国国民党代表大会闭会时,其职权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行使之。
第七十二条?国民政府设主席一人、委员若干,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任、委员名额以法律定之。
——摘自《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1931年6月)
材料二
中国国民党在国民大会未举行以前,为实施宪政起见,修改国民政府组织法……
(二)国民政府委员由国民政府主席就中国国民党内外人士选任之。
(三)国民政府委员会为政府之最高国务机关。
附注:
(一)国民政府主席提请任各党派人士为国府委员时,由各党派自行提名,但主席不同意时,由各该党派另提人选。
(三)国府委员名额之半,由国民党人员充任,其余半数,由其他各党派及社会贤达充任,其分配另行商定。
——摘自《政协会关于政府组织问题的协议》(1946年1月28日)
(1)概括指出材料一、二中有关国民政府组织方面规定的不同之处。(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二中关于国民政府组织方面规定的实质变化及其主要原因。(9分)
参考答案:
(1)不同:以宪法形式规定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行国民大会职权,国民政府委员全部以国民党人充任;以各党派政治协商形式确认国民政府委员会为最高国务机关,国民政府委员会中国民党人和党外人士各占一半。
(2)实质变化:改变国民党一党独裁,建立各党派联合政府。主要原因:抗日战争胜利,国共两党力量对比变化;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与国内民主运动高涨;国际因素制约。
本题解析:
(1)本小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对比、归纳能力。从做出规定的形式、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或最高国务机构的设立、国民政府人员的构成等方面进行对比归纳。
(2)主要从国民政府委员会的人员构成看实质变化。联系1946年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国内、国际背景即可回答主要原因。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4分)近代以来,世界经济逐步发展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经济全球化是近年国际问题中的热门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形成篇
材料一?……加强了欧洲同亚洲、非洲以及“新发现”的美洲等地的联系,……商人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黄金和象牙,美洲的黄金、白银、玉米、烟草和欧洲的枪支、工艺品等运往世界各地,大大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贸易的发展。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2
材料二?“(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陈钦庄、计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简编》
(1)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自1500年起到20世纪初世界市场逐步形成,指出这一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3分)
(2)举例说明“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这给古老国家带来哪些影响?(3分)
挫折篇
材料三?西方国家极力把祸水引向他国。1930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了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把关税平均提高了20%以上。其他各国也相继提高了关税,进行报复。除关税战外,各国还展开了货币战。从英镑贬值开始,56个国家相继使本国货币贬值,以增加出口,减少进口。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中国债权的启示》
(3)依据材料三概括,为摆脱经济大危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什么办法?这些办法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3分)
调整篇
材料四?美国等少数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垄断地位,使三大国际组织(如下图)在调节国际经济关系时必然倾向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而……三大国际组织又规范着国际经济秩序,协调各成员国之间的分歧与矛盾,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起着促进作用。
——张雷声《三大国际经济组织与经济全球化》



材料五? 20世纪后半叶,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自由的全球贸易体系以及稳定而灵活的汇兑体系为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快速增长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外国投资和外国贷款等形式的资本流动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也组建了区域性经济团体,如“东南亚国家联盟”,致力于消除地区间的贸易壁垒。
——沈汉主编《资本主义史》
(4)依据材料四、五及所学知识分析三大经济组织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2分)
展望篇
材料六?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针对经济全球化问题,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说:“如果由于害怕全球化的破坏而希望挡回全球化的力量,我认为是不可取的。”古巴前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则认为“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国愈富,穷国愈穷”。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较表
?
| 1970年
| 1992年
|
33个发展中国家
| 108美元
| 297美元
|
21个发达国家
| 3129美元
| 22185美元
|
(5)材料六反映了经济全球化出现了什么问题?我们应怎样对待经济全球化的趋势?(3分)
参考答案:(1)事件: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最终形成。(3分)
(2)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签订了《南京条约》,传统小农经济受到冲击,中国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3分)
(言之合理即可给分)
(3)办法:转嫁危机,以邻为壑,提高关税,货币贬值。(1分)
影响: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加深了已经非常严重的经济危机,国际关系也日趋恶化。(2分)
(4)影响:一方面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占优势;
另一方面,规范协调国际经济关系,推动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2分)(言之合理即可给分)
(5)问题:发达国家与发展贫富差距扩大。(1分)
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一种潮流,但机遇与挑战并存是;
在这一过程中发达国家处于主导地位,资本在全球的新一轮扩张;
我们应该是积极应对,趋利避害,争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2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经济全球化才是本题的题眼。
(1)自1500年起到20世纪初世界市场逐步形成,指出这一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很显然必须答上新航路开辟、两次工业革命。1500年就是公认的新航路开辟的的标志性时间,看到1500年,就是看到了新航路开辟,两次工业革命当然也是世界市场逐步形成的大事件。
(2)“举例说明”应该举中国这个例子,或者举印度这个例子也可以。给古老国家带来的影响,应该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但是消极影响为主。中国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和签订了《南京条约》。
(3)“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什么办法”一定要依据材料三,千万别答什么罗斯福新政之类的,因为材料三中有西方国家极力把祸水引向他国、其他各国也相继提高了关税,进行报复。除关税战外,各国还展开了货币战。从英镑贬值开始,56个国家相继使本国货币贬值,以增加出口,减少进口,很重要的信息。
(4)“三大经济组织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三大经济组织必然推动经济全球化,这是积极影响。还得想到三大经济组织的消极影响,毕竟三大经济组织都是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的组织。一方面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占优势;另一方面,三大经济组织必然推动经济全球化。
(5)经济全球化必然会出现发达国家与发展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因为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主导,是发达国家扩张的工具。而“怎样对待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只能顺应这个潮流,不能阻挡这个潮流,不能抵制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有害也有利,所以只能避害趋利。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