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漫画《墓碑》:希特勒正要求军队向东进攻。

材料二?历史学博士梅尔察洛夫认为大战进程的转折不能简化为一次主要的交战就能完成。转折是在经济、政治、物质、心理方面达成了决定性的不可逆转的对敌优势,?从纯军事方面掌握了战略主动权和胜利的保证。……正是经济政治能力的有限性,?才迫使希特勒采取了速决战的战略方针,而恰恰是在战争最初几个月中,尽管红军败退,?但在莫斯科城下反攻之前,法西斯德国的主要战略意图就被破坏了。“速胜计划的危机,意味着整个东方战线的失败”。……德国官方出版《德意志帝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承认1941至1942年之交,?德国由于实行了急剧的力量收缩,“战争的进程因此才没有失控”。?
——《如何评价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历史地位?》
(1)《墓碑》说明了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简要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梅尔察洛夫人认为二战的转折在哪场战役开始?你做出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判断题 德、意、日法西斯兴起的社会根源不包括
A.封建残余严重,民主基础薄弱
B.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气氛浓厚
C.民族主义情绪极其强烈
D.30年代经济危机的冲击
3、判断题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1 年哈里曼就罗斯福要求参加对日作战意图作证时说:“存在的巨大危险是苏联可能袖手旁观,而等我们牺牲了大批美国人的生命打败日本之后,红军长驱直入满洲和中国北部大片地区。那时苏联人就能轻而易举地以‘公众要求’为口实,建立满洲和蒙古人民共和国了。”罗斯福力图使斯大林先前所谈的一般保证化为俄国尽早参加太平洋战争的行动……
——《美国第82 届国会关于远东军事形势听证会》
材料二 1945 年2 月,莫洛托夫向哈里曼递交了一份“斯大林元帅关于苏联参加对日作战政治条件草案”, 经罗斯福和斯大林修改后,即成为邀请丘吉尔共同签字的协定文本。其条件为: 对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 现状予以维持;库页岛南部及邻近的一切岛屿须交还苏联;大连商港国际化,苏联在该港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租用旅顺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
——《国际条约集》
材料三 苏联本身和中国政府签订了一项苏中友好同盟协定,俾其以武力协助中国达成自日本枷锁下解放中国之目的。
——《国际条约集》
材料四 我们在克里米亚的会晤,重申我们共同的决心,即在今后的和平时期中,一定要保持并加强在这次战争中使联合国成为可能和确定目的上和行动上的团结一致。
——《美国对外关系外文文件集》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美国要求苏联尽早参加太平洋战争的目的是什么?(4分)材料二中苏联同意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说明了什么?(4分)
(2) 据材料一、三分析,美国政府在外交上取得了什么成功? (3分)其最终目的是什么?(3分)
(3) 据上述四则材料,评价美苏等国的外交活动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影响。(6分)
4、判断题 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 ② ③ ④
B.① ② ④ ③
C.① ③ ② ④
D.③ ④ ① ②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对一个在强大邻邦压境下的小国,不论抱有多大的同情,但总不能为了它而不顾一切地使整个大不列颠帝国卷入一场战争,如果我们不得不进行战斗的话,那也必须为了比这更为重大的问题。
──张伯伦
材料二 必须静待敌人进攻,并在由堡垒和壕堑构成的无法突破的延伸线前遏制住敌人。
──1939年英法联军总司令的命令
材料三 要是法国军队在广阔的战线上……发动大规模的进攻,那么,他们几乎毫无疑问会突破边界。
——一位纳粹将军的自白
材料四 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无论多么恐怖也要争取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和艰难,也要去争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不能生存。
——1940年5月丘吉尔在英国下议院的演说
回答:
(1)材料一中的“小国”是哪个国家?所指何事?表明了英国的什么政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三分析双方言论所指何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二中的“延伸线”指什么?结果“遏制住敌人”了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四与材料一的观点是否相同?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