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思路提示(笔者自主创新):
(1)若“赞成”。可从历次列强侵略(“冲击”)后,中国人学西方(“反应”)的层次性(器物——技术——制度——思想)着手回答。
(2)若“反对”。则可从洋务运动、百日维新与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三者的阶级属性、经济基础变化出发,突出强调中国社会变化的内部动力。
(3)若认为有一定道理,但既不准确也不全面。则可从外因角度予以肯定;从内因角度予以否定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京剧《定军山》。据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该剧摄制于19世纪末
B.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C.民国政府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
D.世界电影开始进入有声时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拍摄于1905年,A错误;此时仍是清政府统治下,C错;1927年10月6日,华纳的音乐故事片《爵士歌手》上映,标志有声电影诞生,D错。《定军山》的拍摄体现中西合璧的特点,将中国的国粹和现代化的电影艺术相结合。故选B。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中国古代儒家、道家等学派都有丰富的和谐思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下列没有体现和谐思想的是:
A.“四海之内皆兄弟”
B.“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C.“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D.“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此题考察中国古代有关和谐的思想:人与社会的统一,人和自然的统一。D选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思想。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900年,蔡元培写了一则征婚启事:“1.女子须不缠足者;……4.男死后,女可再嫁5.夫妇如不相合可离婚。”这反映出近代中国出现的社会新习俗有
①恋爱自由,婚姻自主?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③妇女解放,男女平等?④提倡天足,反对缠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材料是对新式婚姻的追求,而②项是中国传统婚姻的典型。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953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第一条规定,“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各民族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之。”下列对此的解读,准确的是
A.此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取代了政协制度
B.各少数民族人民据此在5个自治区普选一届人大代表
C.《共同纲领》在此时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D.此规定说明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在我国已经确立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的时间“1953年3月”出发可以判断当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未召开(1954年),所以A B两项表述不合史实,D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在中国确立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之后,表述错误,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的只能,第一届政协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在当时时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故答案选C项。
点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有三项,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在这三项制度中最为基础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本题考查的是政协的发展过程中只能的转变,即由原来的代行人大转变为人大建立后的参政议政职能和统一战线组织。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