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答题技巧《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频考点预测(2020年最新版)(二)
2021-07-03 05:04:17
【 大 中 小】
1、选择题 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中以“两面三刀”来概括法家思想的特点,“两面”指的是赏,罚,“三刀”指的是 A.法、智、信 B.仁、义、礼 C.法、术、势 D.法、智、权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法家主张通过法、术、势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韩非子的学说,后来成为秦代的官学,对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起了积极的作用。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与下列因素有关的是( ) ①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私学的兴盛 ③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 ④社会的剧烈变革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用民善也。” ——《论语?为政》 材料二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宫便殿奏礼》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和董仲舒的思想主张。(4分) 孔子主张: 董仲舒主张: (2)根据材料三、四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4分) 朱熹: 李贽: 说明: (3)结合以上材料,说明你对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认识。(2分)
参考答案:(1)孔子主张以德治民;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分) (2)朱熹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李贽提出不以孔子的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说明儒家思想受到了怀疑和挑战。(4分) (3)儒家思想是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下图是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班师生身穿博士服的合影照片,在当今,能成为博士,是众多莘莘学子的追求,也是一个人学识学力的证明,但汉代的“博士”含义却和今天不一样,它是指( )
 A.汉武帝设立的专事研究、传播“五经”的教官 B.儒家学派的弟子 C.有很高的学问并博闻广记的士人 D.泛称有高深学问,帮助皇帝出谋划策的官员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博士”这一历史常识的理解。汉代兴办太学,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汉代的博士是传授五经的教官。故A项正确。 考点: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 点评:历史常识是新课程高考历史的特点,其须平常生活与学习中的不断积累。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26分)对人类与生态关系的文明演进在一定程度反映了人们思想认识水平的升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道家是生态文明的鼻祖。……老子和道家思想主张人与自然万物是连续一体的,自然存在具有深刻的价值,人类应当尊崇自然,关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老子所勾勒的世界蓝图是万物和谐,充满生机的协调世界,这正是全球正在努力实现的生态文明社会的伟大理想。 ——摘自中国林业网 《生态文明的历史必然》 材料二 工业文明导致的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是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近代自然科学需要对自然现象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这种分析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毫无疑问对于科学的发展和学科的分工是大有裨益的,然而这种思维方法也易于导致割断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摘自《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跨越》 材料三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发布的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是人类建构生态文明的纲领性文件。该报告的独特价值在于:第一,用“可持续发展”这一包容性极强的概念,总结并统一了人们在环境与发展问题上所取得的认识成果,使它们构成了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有机整体,从而把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第二,第一次深刻而全面地论述了20世纪人类面临的三大主题(和平、发展、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把它们当作一个更大课题(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目标来追求,从而为人类指出了一条摆脱目前困境的有效途径,这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摘自《论生态文明》 (1)根据材料一指出道家在生态文明领域的核心理念,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理念对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导致生态危机出现的思想根源,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思想根源在公元前5世纪、14——17世纪及18世纪这三个时期的表现及对人类自身发展的解放作用。(10分) (3)概括材料三所提出的解决生态危机的对策,对比材料二分析指出人类思想认识在此对策中的升华。(6分)
参考答案:(1)核心理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分)影响:有利:和谐观形成超越功利,追求精神自由,对古代文化产生重要影响(形成浪漫主义的诗词和文人的心态)(4分)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思想推动儒家思想的发展,终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4分) (2)根源: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2分)。表现:公元前5世纪的智者运动,使人开始从神灵和自然的控制下觉醒;(2分)14——17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使人的思想开始从基督教的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4分)18世纪的启蒙运动把人们从封建专制和等级特权的藩篱中解放出来。(2分) (3)对策:“可持续发展”(2分);找到和平、发展、环境的内在联系来保障和推动“可持续发展”。(2分) 表现:从解放人类自身、确立人类的中心地位到关注未来、关注生活的环境(从自身到全球性的协调、可持续性发展)(2分)
本题解析:第⑴小题:第一小问可以从材料一的“人与自然万物是连续一体的”、“ 尊崇自然,关注自然”等处发现道家的核心理念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第二问属于外延型试题,回答时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全面阐述,其影响主要包括:有利于和谐观形成,超越功利,追求精神自由,对古代文化产生重要影响(形成浪漫主义的诗词和文人的心态)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思想推动儒家思想的发展,终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第⑵小题:第一小问比较容易,在材料二中明显地提到了导致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是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第二问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回答时要做到条理清晰,其表现可以分时段概括为:公元前5世纪的智者运动,使人开始从神灵和自然的控制下觉醒;14——17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使人的思想开始从基督教的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18世纪的启蒙运动把人们从封建专制和等级特权的藩篱中解放出来。 第⑶小题: 第一小问比较容易作答,材料三通段分两点解释了该对策,即“可持续发展”;找到和平、发展、环境的内在联系来保障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第二小问比较难以作答,解题的关键在于扣住“升华”二字,可以表述为:从解放人类自身、确立人类的中心地位到关注未来、关注生活的环境。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道家思想;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理性主义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