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频考点预测(2020年最新版)(八)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皇帝被神圣化为‘天子’、‘天命’等等字眼很显然是董仲舒的新儒学的核心思想观点,所以材料反映的就是C。另外,董仲舒的新儒学正是因为神化皇帝的封建统治才被被汉武帝所采纳的。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材料体现的是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先秦儒学提倡“仁义”“礼”等思想,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中“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可知,董仲舒主张以德治国而少刑罚,这体现了对先秦儒学主张德治、认知的思想主张,故B项正确;程朱理学强调历史万物本源思想,故C项错误;陆王心学是对理学思想发展,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新儒学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在古希腊的雅典,曾涌现出许多大思想家、大艺术家。有趣的是,在同一时期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也曾涌现出诸多思想家,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其中的共同原因和条件是
①政治氛围的宽松?
②政治发展的需要
③社会经济的发展?
④文化教育的进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4、综合题 (11分)思想的产生与社会的变动有着密切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代社会剧烈变动,各派政治力量大分化大改组,社会中不尽如人意的弊端暴露无疑,思想家们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出于对现实的不满,他们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后看,复古与怀旧成为一股思潮。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思潮的代表人物的相关主张。(2分)
材料二 汉武帝元光元年策试贤良诏问:[朕】永惟万事之统……欲问大道之要,至论之极。(董仲舒)对曰:“古之王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2)据材料概括董仲舒应对汉武帝“大道之要,至论之极”的主要主张。(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汉代开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法、儒思想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分)
材料三 自1840年以来,各时代思想特征虽十分不同,流派分立,各具理说,个别概念之琐屑,复不可胜计。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全一致的。
——以上材料摘编自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3)材料三中中国近代思潮不断涌现的“原始动力”是什么? (1分)在这一动力驱使之下近代中国有识之士的探索是如何逐步深入的? (3分)
参考答案:(1)主张: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主张恢复周礼);(1分)老子:主张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1分)
(2)主张:重视教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
变化: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制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儒学被确立为思想的正宗,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3分)
(3)动力:救亡图存,实现国家独立和富强。(1分)林则徐、魏源和洋务派重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新派、革命派重点学习西方的先进制度;新文化运动重点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和价值观念。(3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材料一中的”思想家们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出于对现实的不满,他们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后看,复古与怀旧成为一股思潮。”可知主张回到过去,这样的人物有孔子主张恢复周礼,还有老子主张恢复到小国寡民的过去.
(2)根据材料二中“古之王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可知,董仲舒的主张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主张教化,另一方面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地位变化: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制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外儒内法,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儒学被确立为思想的正宗,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3)中国近代思潮不断涌现的“原始动力”,结合所学可知,整个中国近代,中国人始终的坚持是救亡图存.关于中国探索的过程,本问较简单,主义深入的层次是先器物,后制度,再次思想.要依次列举出每个层次的史实,注意史实的表述上把任务和事件表述清楚即可.先后顺序不能错误,这是最重要的.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内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内容;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内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内容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24分)知识分子是时代和社会的脊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末到战国时期,下层平民中大量受过教育的“士”或进入诸侯大夫的机构,或独立于社会,形成一个不拥有政治权力却拥有文化权力的知识人阶层,从孔子起到秦代干政的韩非、李斯是一类,自庄子起到秦末的鸡冠子(注:道家代表,终身不仕)又是一类,如果说春秋早期和中期,这批文化知识的拥有者大多还只能做卿大夫的家臣,像孔子的弟子,那么,战国时期则相当多的“士”就十分风光……常常可以与权力分庭抗礼,于“思想”便出现了独立的发展空间。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士”如何处理与社会政治活动的关系。(4分)并说明当时“士”的“思想”出现“独立的发展空间”有何有利条件。(4分)
材料二 独立人格在传统知识分子身上极为匮乏,相反地倒表现出另一种人格形象:依附人格。即在思想上依傍古人、拘泥经典,在政治上热衷仕途、委身皇权……在宗法一体化的社会结构中,儒家学说、科举制度和宗法纲常这三张大网将知识分子的身心紧紧笼罩起来,使之成为黏附于官僚政治的人格他工具。——许纪霖《大时代中的知识人》
(2)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一,古代知识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并指出出现这一变化的因素。(4分)
材料三 士集道统与政统于一身……他们必须既议政又参政。民初知识分子大体上认同于士这一社会角色,也力图继承士的社会责任;但他们相对要超然一些,多数是像胡适一样倾向于“讲学复议政”,即停止在议政阶段,作“社会的良。”,把直接参政置于第二位。更有人试图将学术与政治分开,干脆钻进象牙塔,像胡适所说的“回到故纸堆中去”,不问世事。(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3)对比材料三与材料二,概括民初知识分子对于承担社会责任在认识上的变化。(2分)结合20世纪初的相关史实,分析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4分)
(4)“知识分子应担负起时代的使命。”任举一历史人物,论证这一观点。(4分)
参考答案:
(1)处理:直接参与政治活动,为诸侯国出谋划策;脱离现实政治,追求精神自由。(4分)
条件:经济上,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急剧变动;文化教育上,私学的兴起,教育的发展;政治上,诸侯争夺霸权,各国笼络人才。(答出两点给4分)
(2)变化:由具有独立人格到形成依附人格。(2分)
因素:儒家学说的限制;科举制度的僵化;宗法纲常的束缚。(答出两点给4分)
(3)变化:强调议政的重要性,把直接参政置于第二位;专门从事学术研究,不问政治。(答出一点给2分)
原因:科举制度的废除阻断了传统的参政途径;民初混乱的政治局面挫伤了知识分子参政的积极性(或减少了知识分子参政的可能性);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人治特点)将多数知识分子排斥在直接的政治活动之外;新文化运动的高涨提高了知识分子从事学术研究的积极性。(答出两点给4分)
(4)言之成理即可。(参考答案,略)。(4分)
本题解析:(1)根据材料一关键信息“或进入诸侯大夫的机构”、“或独立于社会”等,本题考查春秋末到战国时期“士”(知识分子)参与的社会政治活动相关内容。结合所学知识,不难直接归纳、概括出当时“士”处理与社会政治活动的关系,表现为:①要么直接参与政治活动,为诸侯国出谋划策;②要么脱离现实政治(诸如,隐居深山,闭门不出等),追求的是精神自由等。
士阶层的壮大以及思想的独立性,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背景,密不可分。可以从以下角度来认识,体现在:①经济上,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急剧变动;②文化教育上,私学的兴起,教育的发展(或:周王朝的知识文化垄断逐渐被打破);③政治上,诸侯争夺霸权,各国笼络人才等。
(2)根据材料二关键信息“独立人格在传统知识分子身上极为匮乏”、“依附人格”等,结合所学知识,不难直接归纳、概括出古代知识分子人格发生的变化,即由具有独立人格阶段到形成依附人格阶段。根据关键信息“热衷仕途”、“宗法一体化的社会结构”、“黏附于官僚政治”等,之所以出现这一变化,与当时时代下诸多社会因素密不可分,主要体现在:①儒家学说居于正统地位,其它思想学说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①科举制度考试内容的单一(考查儒家经典),以及考试形式的僵化;③儒家宗法纲常观念的束缚,禁锢了人们的思想等。
(3)根据题干及材料三关键信息“必须既议政又参政”、“把直接参政置于第二位”、“将学术与政治分开”等,本问考查中华民国初期知识分子社会政治活动的相关内容。结合所学知识,不难直接归纳、概括出民国初期知识分子的社会政治活动,主要体现在:①强调议政的重要性,主要通过舆论影响政治活动,把直接参政置于第二位;②专门从事学术研究,不参与政治活动等。
出现这些变化,与民国初期的具体的社会政治背景分不开,可以这样来认识:①1905年科举制度的废除,阻断了传统知识分子的参政途径(“学而优则仕”);②民国初期,袁世凯复辟帝制以及北洋军阀时期的专制统治、军阀混战,混乱的政治局面,不利于知识分子的直接参政;③新文化运动的高涨提高了知识分子从事学术研究的积极性和可能性等。
(4)本问属于观点评论题,解答本题,要做到以下步骤:第一,要对题干中的观点表明态度,即肯定(同意)还是否定(不同意);第二,要结合相关史实进行论证,做到有理有据;第三,评论的过程,言之成文。
解答此题的关键就是围绕题干的观点“知识分子应担负起时代的使命。”从史论结合的角度分析作答,题目中观点已经明确。对材料中的“知识分子应担负起时代的使命”观点,可以持肯定,也可以持否定态度。
持肯定态度,列举所学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论证知识分子对挽救民族危亡、振兴国家的重要性。例如,论据可以例举“状元实业家”的张謇的相关事迹、李大钊等的活动去论证观点,做到有理有据,言之成文。
也可以持否定态度,可以列举所学,列举相关方面人物,论证“知识分子担负不起时代的使命”观点,例如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的相关事迹,做到有理有据,言之成文。
评分标准:
第一层次:(3~4分)论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严谨;有观点,有史实,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第二层次:(2~3分)论点明确,史论结合;但逻辑不够严谨,论证不够充分。
第三层次:(0~1分)只有观点,没有论证;或论证逻辑混乱,史实错误,观点不明。
考点:中国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的社会政治活动·知识分子社会政治活动及其影响因素;历史观点评论·知识分子的时代使命
本题难度:困难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古代中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