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历史高频试题、高中历史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古代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 主要经济政策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科技成就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文学成就 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罗马法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智者学派 苏格拉底
近代史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 两次工业革命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共产党宣言》 巴黎公社 近代科学技术 经典力学 生物进化论 改良蒸汽机 电气技术的应用 19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两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国共政权的对峙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 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 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新思想的萌发 维新思想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三民主义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
现代史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 相对论与量子论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文化大革命”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经济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大众传媒的发展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孙中山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教育事业的发展
选修部分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梭伦改革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欧洲的宗教改革 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 洛克 卢梭 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殊死搏斗 大抗议书 内战 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 《独立宣言》 《人权宣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 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法国大革命 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 人民群众要求民主的斗争 宪章运动 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 抗日战争胜利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凡尔赛体系的构建 华盛顿体系的构建 非战公约 国际联盟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高涨 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 中东战争 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 海湾战争 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历史杰出人物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秦始皇 唐太宗 康熙帝 东西方的先哲 孔子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克伦威尔 华盛顿 拿破仑 “亚洲觉醒”的先驱 孙中山 甘地 凯末尔 无产阶级革命家 马克思、恩格斯 列宁 毛泽东、邓小平 杰出的科学家 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 牛顿、爱因斯坦 探索历史的奥秘 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人类起源之谜 三星堆遗址 玛雅文明的发现 玛雅文明的历史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 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古代埃及文明的历史遗产 金字塔和拉美西斯二世遗迹 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迹 罗马的古建筑遗址群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 佛罗伦萨 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代表 秦始皇陵兵马俑 万里长城 北京明清故宫、颐和园和皇家陵寝 山西平遥古城与安徽古村落 昆曲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塞内加尔的戈雷岛 奥斯威辛集中营 其他

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预测(2020年押题版)(八)
2021-07-03 05:24:04 【

1、综合题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侯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董仲舒《春秋繁露·顺命》
材料二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必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四 夫治天卞犹曳大木焉,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天子批红,天子不能尽,则宰相批之。”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董仲舒怎样的思想?其实质是什么?(4分)
(2)材料二又反映了董仲舒怎样的思想?与材料一相比有何进步性?(4分)
(3)据材料三概括黄宗羲的基本政治观点。这一主张有何进步性?(4分)
(4)据材料四概括黄宗羲提出的限制君权的具体办法。(4分)    
(5)材料三、四与材料一相比,政治思想有何变化?导致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哪些?(4分)


参考答案:(1)君权神授(2分)实质:为皇权披上神圣外衣,巩固封建统治秩序。(2分)
(2)君权天制(天人感应)。(2分)进步性:警戒皇帝,限制君权。(2分)
(3)“天下为主君为客”,或: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2分)进步性: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对后世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作用。(2分)
(4)君臣平等共治;置相,用相权牵制、分割君权;以“学校”作为舆论监督的民主场所。(4分)
(5)由君主专权到限制君权,君臣之间由主奴关系到君臣平等。(2分)原因:明代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腐朽性进一步暴露;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民主思想萌生。(2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由材料“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分析归纳并依据教材知识,就可以得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的实质。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由材料“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分析归纳并依据教材知识,就可以得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与材料一相比的进步性:警戒皇帝,限制君权。
(3)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由材料“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必而经营者”概括材料三中黄宗羲的基本政治主张是天下为主君为客,据所学知识,这一主张的进步性有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对后世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作用。
(4)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由材料“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天子批红,天子不能尽,则宰相批之”“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可以概括出黄宗羲提出的限制君权的具体办法:君臣平等共治;置相,用相权牵制、分割君权;以“学校”作为舆论监督的民主场所。
(5)材料三、四与材料一相比,政治思想变化的表现有:由君主专权到限制君权,君臣之间由主奴关系到君臣平等。这一思想产生的原因主要有明代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腐朽性进一步暴露;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民主思想萌生等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儒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新文化运动中,儒家思想遭到了自产生以来最猛烈的批判。其中反对“旧道德”是针对
A.封建礼教
B.程朱理学
C.儒家孝道
D.君权神授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孔子开创了儒学,后经过不断改造,逐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学中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成为了遏制个性解放,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反对儒家传统道德是新文化运动的矛头所向,鲁迅对封建礼教的攻击最为猛烈,他在《狂人日记》中指出封建礼教是“吃人的礼教”。A符合题意。程朱理学中含有积极的因素,如气节、社会责任感,格物致知的方法等,排除B;儒家孝道也有其积极意义的一面,排除C;君权神授是强调君主的权力至高无上是因为其来源于上天所赐,并不是“旧道德”,排除D。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耕稼陶渔之人即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独不可取乎?又何必专门学孔予而后为正脉也"。
——李贽《焚书》
(1)归纳材料一中李贽的基本观点,这种观点的出现反映了儒学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
材料二 “我全神贯注地读孔子的这些著作,我从中吸取了精华,除了最纯洁的道德之外我从未在其中发现任何东西,并且没有些许的假充内行式的蒙骗的味道。"。“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的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尊从孔子法规的时代。”
——【法】伏尔泰《哲学辞典》(1764年)
(2)材料二的观点与材料一有何不同?结合所学分析伏尔泰提出这种观点的原因。(5分)
材料三  孔子……为大地教主。生于乱世,……改除乱世勇乱争战角力之法,而立《春秋》新王行仁之制。……此制乎,不过其夏葛冬裘,随时救民之言而已。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叙》(1892年)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观因素。(4分)
材料四 总而言之,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是那些权势者或想做权势者们的圣人,和一般的民众并无什么关系。……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1935年)
(4)材料四中鲁迅对孔子的评价角度与其他三则材料有何不同?列举两例史实论证鲁迅的观点。综合上述材料,对于看待历史和评价历史你有何认识?(6分)


参考答案:(18分)(1)观点:认为孔子并非圣人,反对盲目崇拜孔子。(1分)变化:明朝后期,儒家思想受到了怀疑和挑战。(2分)
(2)不同:材料二高度推崇孔子。(1分)原因:天主教会与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大、愚昧与黑暗;西欧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在思想领域开展反封建斗争;伏尔泰借儒家思想的理性、道德为武器来抨击欧洲封建制度(孔子提倡道德自觉,注重政治与人事,“敬鬼神而远之”的思想与伏尔泰的反对君主制度,提倡自然神论,批判天主教会,主张言论自由的思想产生了共鸣); 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不畅,伏尔泰对中国实际情况存在认知偏差。(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3)特点:托古改制(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理论)。(2分)因素:利用孔子权威减少变法阻力;变法维新面临形势严峻,想依托孔子“避祸”;自幼受儒家文化教育,信奉孔子的学说。(2分,答出一点即可)
(4)角度:前三则材料注重对孔子本身进行评价,鲁迅则从统治者对孔子的利用角度来评价,与真实的孔子有所区别。(2分)史实:①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袁世凯尊孔复古,复辟帝制。(2分)认识:①真实的历史与书本上的历史(人们记载的历史)存在着主观的偏差;②由于评价者所处的地位、立场,所掌握的史料,研究的方法或角度的不同以及时代的局限,对历史会得出不同的解释与结论;③人们常常利用曲解历史来为自己的主观目的服务;④我们应该去伪存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2分,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任答其中两点即可。如答出其他观点,符合题意,也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1)李贽的基本观点主要包括认为孔子并非圣人,反对盲目崇拜孔子。例如,“独不可取乎?又何必专门学孔予而后为正脉也"。这种观点的出现反映了儒学地位发生了非常巨大的变化,变化指的是明朝后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传统的儒家思想受到了怀疑和挑战,毕竟一定思想是一定经济、政治的反映。李贽也被称为当时中国思想界的异端。仅仅是使传统的儒家思想受到了怀疑和挑战,因为当时自然经济仍然是根深蒂固的。
(2)材料一是很明显的在贬低孔子,而材料二恰恰相反是在高度推崇孔子。而伏尔泰提出这种观点的原因是因为天主教会与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大、愚昧与黑暗,西欧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在思想领域开展反封建斗争,伏尔泰借儒家思想的理性、道德为武器来抨击欧洲封建制度。当然,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不畅,伏尔泰也对中国实际情况存在认知偏差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3)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指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托古改制,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理论,跪着^造**。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观因素,仅仅是要回答主观因素,主观因素一定要从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利用孔子权威减少变法阻力,变法维新面临形势严峻,想依托孔子“避祸”,自幼受儒家文化教育,信奉孔子的学说,特别要从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的角度来进行解答。
(4)材料四中鲁迅对孔子的评价角度与其他三则材料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前三则材料注重对孔子本身进行评价,鲁迅则从统治者对孔子的利用角度来评价,与真实的孔子有所区别。统治者对孔子的利用的史实可以举例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袁世凯尊孔复古,复辟帝制。而对于看待历史和评价历史的认识主要包括实的历史与书本上的历史(人们记载的历史)存在着主观的偏差,由于评价者所处的地位、立场,所掌握的史料,研究的方法或角度的不同以及时代的局限,对历史会得出不同的解释与结论等等。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儒学地位发生的变化;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以下分别是北宋“理学五子”籍贯分布图和明朝儒学家籍贯分布图。宋明时期儒学家籍贯分布发生显著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西学东渐的影响
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C.经济重心的转移
D.文化政治中心东迁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北宋的时候北宋五子集中在黄河流域,而到明朝儒学家主要集中到长江中下游,其原因在于到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转移完成,大部分的仁人志士移到了南方,故选C。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在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如何遏制学生上课说话现象”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这是品德问题,应该以德教化。”乙生说“这是违纪行为,应该严格惩罚。”丙生说:“这是无意识的,要让学生自我觉悟。”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
A.甲—儒,乙一法,丙—道
B.甲—儒,乙—道,丙—墨
C.甲一墨,乙一法,丙—道
D.甲—道,乙一墨,丙—儒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采用排除法。儒家强调道德教化,故甲代表儒家。排除CD。违纪问题应该严惩,反映出法家提倡用严刑峻法加强统治。故乙代表法家,排除B,选择A。丙说是无意识的,应该自我觉悟,反映出道家思想。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能够区分儒道法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历史知识大全《拿破仑》答题..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