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958年,中共中央号召全国人民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各地迅速组织起生产钢铁的大军,……为了提供炼钢原料,许多人把家里的锅砸了……。对上述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
A.反映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
B.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C.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D.直接导致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大跃进运动中大炼钢铁的史实。大炼钢铁反映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但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破坏了合理的工业布局,它和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没有关系。故选A
本题考查大跃进运动,它没有推动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而是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也无法形成合理的工业布局,和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没有关系。但反映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故选A。
材料中所述现象,只能说明了人民群众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而对于工业布局、协调发展没有任何益处,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首先搞清楚这个事情指的是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这场运动反映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但严重违反了客观规律,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不利于形成合理的工业布局,和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没有关系。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下列观点分别出自荀子、韩非子、董仲舒、王充。四个选项中言论(序号)与人物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③“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④“人死不为鬼,无知,不能害人。”
A.①王充②荀子③董仲舒④韩非子
B.①董仲舒②荀子③韩非子④王充
C.①王充②董仲舒③荀子④韩非子
D.①董仲舒②韩非子③荀子④王充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难度中等。考查古代思想家的思想。①“君权神授”为董仲舒的思想;②“自然有规律”为荀子的思想;③“以法为教”为韩非子的思想;④“无鬼论”为王充的思想。故选B。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20分)在历史上,对于某些重大的问题,思想家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既有类似之处,又有显著差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为政

主题二孔教

(1)分别指出材料中孔子和苏格拉底关于“为政”的主张;结合所学,分析出现各自主张的背景。(12分)
(2)结合所学,分别指出李贽和伏尔泰对“孔教”的态度及其目的。(8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国际和平年”是指
A.1981年
B.1986年
C.2001年
D.2002年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国际和平年的理解。1986年是国际和平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Peace)。国际和平年的主题是“捍卫和平和保障人类的未来”。B正确,所以本题选B。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后人将孔子提出的君臣父子夫妻关系和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归纳为“三纲五常”。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三纲、五常这两个词,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它渊源于先秦时代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