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传统的美国学派认为,冷战是由苏联引起的,苏联热衷于获得领土,尤其是征服东欧领土。如果苏联没有表现出这种倾向,美国将有可能退回到战前的孤立主义状态。……美国采取遏制苏联扩张的政策是正确的。如果没有美国主动的遏制政策,苏联将继续在欧洲、中东和亚洲扩张。?
——摘编自赵菊玲《战后世界格局五十年》
(1)依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学者关于“冷战起源”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冷战起源的原因。(6分)
材料二?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使美苏交替使用外交和武力威胁的心理战达到了顶点,随后双方关系进入了持续10余年的相对缓和状态。这一缓和的主要特征,在于欧洲局势渐趋正常,军备控制谈判取得显著进展,……70代后期开始,两国关系再度重新紧张,其原因主要在于苏联在亚非两洲进行频繁的直接间接军事干涉,连同美国在越南战争失败后扩展海外军事、政治义务的倾向重新显著抬头。?
——摘编自时殷弘《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苏争霸过程的主要特点并说明冷战时期制约世界战争爆发的主要因素。(6分)
材料三?这种“两个世界”对抗的格局虽然在历史的长时段中仍属于过渡形态,但毕竟改变了世界体系发展的自发性走向,并由此在战后40余年间影响了部分国家和部分地区的发展道路。
——俞邃《大国关系调整与世界格局的发展》
(3)材料三认为“美苏40余年冷战影响了部分国家和部分地区的发展道路”,以亚洲地区为例,举两例加以说明。(4分)
参考答案:
(1)观点:苏联扩张侵略引发冷战。(2分)
原因:冷战是美苏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冲突的结果。(4分)
(2)特点:缓和与紧张并存。(2分)
因素:美苏力量均势(核威胁的影响);世界多极化新力量的发展。(4分)
(3)朝鲜半岛分裂为两个国家;新中国建立初期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4分,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
(1)传统的美国学派认为,冷战是由苏联引起的,苏联热衷于获得领土,尤其是征服东欧领土。如果没有美国主动的遏制政策,苏联将继续在欧洲、中东和亚洲扩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冷战是美苏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冲突的结果。
(2)材料二指出: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使美苏交替使用外交和武力威胁的心理战达到了顶点,随后双方关系进入了持续10余年的相对缓和状态。……70代后期开始,两国关系再度重新紧张。可见美苏争霸过程的主要特点是缓和与紧张并存。冷战时期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一方面是由于美苏势均力敌;另一方面是由于世界多极力量的制约。
(3)该问考查冷战对国际社会的影响,要求以亚洲地区为例,举两例加以说明:朝鲜半岛分裂为两个国家;越南战争;新中国建立初期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等。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作为历史概念,“冷战”形象地概括了20世纪40年代—90年代的国际关系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乔治·凯南说:“……大家都会想起《伊索寓言》里太阳和北风比赛谁能使旅行者脱掉大衣的故事。这个旅行者就像是苏联势力。大衣就是它在东欧和其他用以掩盖它腹脏的极权和势力地区。使得那个顽固的旅行者最后脱去大衣的,不是北风的直接胁迫,而是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
材料中“北风的直接胁迫”的含义是什么?(1分)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美国采取的“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3分)
材料二:朝鲜战争作为冷战中的第一场热战……使冷战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白热化程度。
——摘自《冷战的起源与两级格局的形成》
(2)20世纪50年代初期,除了出兵朝鲜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美国还采用了哪些冷战手段遏制新中国(3分)
材料三:德国问题是冷战的核心问题之一。
——摘自《冷战时期的苏联对外政策》
(3)材料三所说的德国问题是怎样形成的?(2分)
(4)结合所学知识,简单概括冷战下的国际关系的特点。(3分)
参考答案:(1)战争(1分)。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3分)
(2)答案:政治上不承认(1分),经济封锁(1分),军事包围、威胁并派舰队驶入台湾海峡(1分)
(3)德国问题形成:二战后,苏美英法对德国实施了分区占领。(1分)双方未能就德国统一问题达成协议,1949年,在美苏支持下,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建立,德国一分为二。(1分)
(4)紧张与缓和并存,造成世界紧张局势; 美苏制衡,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并存。(3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6分)二战后,世界格局不断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描述中国在冷战中的“随机应变”时说:“(20世纪)50年代,中国将自己确定为苏联的一个盟友。然后,在中苏分裂后,它把自己看作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第三世界的领袖,这使它付出了高昂代价,而获利却甚少。在尼克松政府作出政策调整后,中国开始寻求在两个超级大国的均势游戏中充当第三方,70年代“当美国似乎虚弱之时,它与美国结成了联盟,然后在80年代当美国军事力量增强.而苏联经济上衰弱并陷入阿富汗战争时,它转向与美苏保持等距离。然而,随着超级大国竞争的结束,‘中国牌’变得毫无价值,中国被迫重新确定自己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它确立了两个目标:成为中华文化的倡导者,即吸引其他所有华人社会的文明核心国家以及恢复它在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
(1)据材料一概括亨廷顿关于中国在冷战中以及冷战后的外交政策的观点是什么?(4分)
材料二:近500年来发生过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变……第一次是西方世界(欧洲)的崛起,此转变始于1 5世纪,在1 9世纪急剧加速;第二次转变发生在1 9世纪末美国的崛起……上个世纪的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和理念,大半时间由美国主导;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现代史上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美国能主导世界的主要因素并指出当今世界“群雄竞起”的表现。(12分)
参考答案:
(1)中国在冷战中的外交政策是“随机应变”的,冷战后中国要恢复它在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4分)
(2)美国能主导世界的因素:资产阶级革命;确立共和政体;第三次科技革命;进行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6分,列出其中2点即可)“群雄竞起”的表现:欧盟、俄国斯、中国、日本、第三世界的崛起。(6分,列出其中三点即可)
本题解析:
(1)根据材料信息,描述中国在冷战中的“随机应变”,“ 它确立了两个目标:成为中华文化的倡导者,即吸引其他所有华人社会的文明核心国家以及恢复它在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概括亨廷顿关于中国在冷战中以及冷战后的外交政策的观点。
(2)注意结合所学知识,美国能主导世界的主要因素可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国际关系等方面分析。政治:资产阶级革命、确立共和政体;经济:两次工业革命、进行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文化:科技革命;国际关系: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大发战争财。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标志(logo)是表明事物特征的记号。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的飞跃发展,经过精心设计从而具有高度实用性和艺术性的标志,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一切领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发挥着巨大作用和影响。

(1)据材料一,判断这两幅图分别属于哪一机构的标志?(2分)并分析其对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作用。(4分)
材料二?建构时序性的历史知识体系是学好历史的重要方法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根据历史发展特征划分阶段;(6分)任意选取其中一个阶段,结合史实说明该阶段的阶段特征。(6分)
参考答案:
(1)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分)
作用:建立了有效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有利于稳定国际汇率,加强国际货币合作,缓解成员国国际收支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推动并促进国际贸易的均衡增长,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4分,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但不得超过本问最高分)
(2)阶段:
示例一:①二战后~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美苏“冷战”对峙局面)形成。
②20世纪50年代中期~90年代初,两极格局下出现多极化趋势。
③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后的多极化趋势。(6分,每点2分)
示例二:①二战后~20世纪90年代初,两极格局(或“冷战”时期)。
②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极化趋势加强(若答“后冷战时期”可酌情给分)。(6分)
阶段特征:
示例一:①二战结束,美国和苏联基于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对立及各自的国家实力,从战时同盟走向全面对抗。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冷战”开始;在经济上表现为马歇尔计划与经互会的对立;在军事上表现为北约和华约的对抗。(6分)
②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由美国一家独大逐步向美、欧、日三足鼎立的态势发展;苏联为中心的社会主义阵营逐步分裂和解体。原来介于两大阵营之间的“第三世界”国家以不结盟运动等形式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日趋活跃,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制衡两极的作用。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改革开放提升了综合国力。这些因素都推动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6分)
③苏联解体导致两极格局崩溃。美国企图建立单极世界。欧盟、俄罗斯、中国、发展中国家等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各种政治力量重新分化组合,反对一国独霸世界、要求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呼声越来越高,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动荡并存。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流。(6分)
示例二:对应上述示例二概括说明其特征。(6分)
【评分标准:综合示例一,从两个阶段进行说明,言之有理有据即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容易。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幅图分别是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作用:建立了有效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有利于稳定国际汇率,加强国际货币合作,缓解成员国国际收支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推动并促进国际贸易的均衡增长,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
(2)本题是开放性的题目。做这样的题目首先要审题,确定好主题,注意观点要明确;其次,要围绕主题,认真组织材料,要注意史论结合,逻辑要严密。任选一种观点论述,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乔治·凯南说:“大家都会想起《伊索寓言》里太阳和北风比赛谁能使旅行者脱掉大衣的故事,这个旅行者就像是苏联,大衣就是它在东欧和其他地区的势力范围。使得那个旅行者最后脱去大衣的不是北风的直接威胁,而是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古巴导弹危机属于“北风的直接威胁”
B.“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喻指冷战
C.“北风的直接威胁”喻指苏联的威胁
D.越南战争属于“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的国际关系格局。依据所学可知,题干材料中的“北风”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指的是西方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所实行的“冷战”政策。故A、C、D表述错误,B符合题意,所以应选B。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