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近代西方观察家曾将当时的一场战事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一国的战争”。其依据是
A.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外来侵略已无力反抗
B.甲午战争时中国民众民族意识未充分觉醒
C.清政府反对李鸿章因朝鲜问题与日本交战
D.力量弱小是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根本原因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原文出自徐中约先生的总结:“日本当时已是一个现代化国家,民族主义意识使政府和人民团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中国在战争中所面对的是日本民族团结一致的力量。在中国,政体基本上仍处于中世纪式的,政府与人民各行其是。战争压根儿没有影响到普通民众,这场战争几乎全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在作战。西方观察家就精辟地将这场战争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之间的战争”,因此是指中国民族意识尚未觉醒,与后来八年抗日战争形成鲜明对比,答案为B
点评:本单元的命题围绕主干知识:列强侵华影响与评价、辛亥革命、国共合作抗日、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斗争等。预计明年高考命题形式将以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并重,突出考查近代中国人民抗争与探索历程中有着深刻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突出考查考生理解认识、探究比较、分析判断的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有些日本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文明之战、解放之战、救亡之战,文明之战是指一种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解放之战是指解放中国、光复中原;救亡之战是指黄种人团结起来,共同对付西方。下列各项对这种观点认识最准确的是
A.揭示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B.掩盖了日本对华侵略的战争本质
C.突出了日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D.表明了中国备受异族压迫的事实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甲午中日战争首先是日本发动的对华侵略战争,无论如何都不会改变这一本质,故材料中的所有说法都没能揭示本质,选B。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西方列强先是“中立”,后又出兵帮助清政府镇压
①中立是其国内民主力量努力的结果 ②两种态度产生于不同的形势之下 ③两种态度都取决于侵略者的权益 ④帮助清政府表明其政治上走向全面反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列强对华政策的出发点永远是维护自身利益,但不同形势下其策略有所不同。故正确答案是C项。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1945年8月,毛泽东亲赴重庆同国民党谈判,是为了
A.创建黄埔军校
B.解决西安事变
C.争取国内和平
D.宣传抗日主张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ABD均和提干“重庆谈判”无关,所以选C。此类题要抓住提干的关键词“重庆谈判”,再对选项进行分析排除可得出答案。
本题难度:困难
5、判断题 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对中国的社会变革和进步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关于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相同之处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领导阶级
B.革命性质
C.群众基础
D.民族主义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辛亥革命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其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缺乏群众基础。五四运动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但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都是为了获得民族独立,都属于民族主义的范畴。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