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1921年喀琅施塔得的兵变反映出
A.社会主义不适合俄国的国情
B.苏俄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
C.俄国人民强烈要求社会改革
D.苏维埃政权的失败不可避免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2、判断题 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主要是指中国
A.忽视海防的重要性
B.放弃了一切对外贸易
C.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D.加强发展陆路交通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就是选择了开放,就是选择了侵略扩张。相反,中国“选择了陆地”就是选择了闭关,就是选择了躲避侵略扩张。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从材料可见当时

A.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B.重农抑商政策不得人心
C.东南沿海遭到西方侵扰
D.闭关锁国政策受到质疑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如虑私贩船料,中国船小,外国得之不足资其用。臣愚请弛禁便”可知,高其倬请求废除闭关锁国政策。所以答案选D。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28分)针对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区域地位变化问题,有学者提出了如下观点:
观点一: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主要是中国)的奇迹。
观点二:如果世界结束于1945年,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我们大部分人伴随着北大西洋的胜利和一个高消费、高能源利用和高劳动生产力的世界的诞生成长。
观点三:1945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头戏并不发生在西方(欧美),而是发生在东亚,日本明显赶上了最富有的西方国家,台湾和南韩没有落后很远,中国沿海重要地区现在正在紧随其后。
参考答案:
(1)支持。理由:明清时期,我国古代农耕文明高度发达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1)本小题是开放性设问,基本要求是观点和理由要紧密结合。如果支持“1820年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在中国”,则主要从社会经济的整体水平上对比明清时期的中国与工业革命完成前的欧洲,点明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的整体水平世界领先;反之,则主要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成长的状况,指出西欧具备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基础。
(2)关于19世纪初到1945年(20世纪中期)西欧发展的主要原因,可从政治、经济、外交、思想、科技等角度说明,突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重大关键词:资产阶级代议制、工业革命、殖民扩张、民主法制观念、自然科学重大理论成果等。
(3)借鉴上一小题的思考方式,可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治前提、重大经济发展决策、思想解放、国际环境有利等角度思考,总结浓缩,突出主干知识,言之有理即可。
(4)关于二战后西方国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大贡献,可结合所学知识,从科技革命、战后经济体系、区域化和全球化进程等角度予以说明。其关键词:科学技术、经济体系、经济发展趋势。同样要突出主干知识,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明清实行禁海政策,长期闭关锁国的根本原因是(?? )
A.“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不需要与外国交流 B.是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产物 C.清政府害怕外国人支持汉人进行反清斗争 D.造船技术落后,不适应远洋航海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