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综合题 (25分)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说“法治是政治文明最坚实的基础,是……治理国家的最高权威手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1)材料一中韩非子认为“法”的主要作用是什么?与此相比,材料三对“法”的看法又有何不同?(3分)
材料二 “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指基督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
——法学家耶林格《罗马法精神》
(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罗马法的发展过程,并简要说明其对后世的影响。(8分)
材料三 “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梁启超强调应把立法权“操于众人”的历史背景。(6分)
材料四 1953年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人大代表经选举产生,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额上,直辖市和工业大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根据中央选举委员会的精神,人大代表实际实行等额选举。文革期间,全国人大停止会议8年之久。1975年初,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代表通过协商方式产生。1979年,选举法修订,取消了举手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1。这一比例在2010年春修改1:1。
——张永桃《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4)根据材料四,说明人大代表选举办法的变化。纵观材料反映的情况,概括说明中国民主进程呈现出怎样的轨迹?(8分)
参考答案:(1)韩非子认为法律的主要作用是为统治者服务。(1分)材料三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故法者,王之本也。”韩非子认为法律的主要作用是为统治者服务。 “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梁启超认为立法权应归人民;“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应该运用法律的武器保护人民的权益。
(2)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法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①从习惯法到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它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②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公民法演变成为适应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称为“万民法”。③完整法律体系形成:公元前6世纪编成《民法大全》。它标志着罗马法律体系的最终完成。罗马法的影响,主要是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和近代法制社会的形成方面考虑。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
(3)把立法权“操于众人”的历史背景要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角度分析。“法者,王之本也。”封建君主专制下,法律是专制的手段,立法权操于一人之手。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西方启蒙思想开始在中国传播,“法者,天下之公器也。”人们的思想逐渐发生变化。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政治上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反对君主专制,“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追求政治平等,实行维新变法。
(4)本题主要考察比较分析能力和概括信息的能力。变化主要通过对比选举方式、等差选举和代表名额的方面分析。由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的方式变为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由等额选举变为差额选举;代表名额由偏向大城市转变为城乡平等。(6分)发展轨迹要注意关键的几个时间节点,建国初期,民主政治确立,文革时期民主进程一度被打断,1979年以来重新得到发展,体上仍在向前推进。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法家思想;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十二铜表法》;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君主立宪制;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法制建设·认识。
本题难度:困难
2、选择题 孔子核心思想是“仁”,这种思想
①包含了孔子对百姓的爱护 ? ? ??②包含了民本思想
③是孔子所提倡的道德观和伦理观 ??④在当时受到普遍认可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每个选项包含了三个被选项,也就是说只要排除四句话中的一句,就可以正确选择。而本题中的④明显错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因此他的“仁”的思想在当时不可能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在古希腊的雅典,曾涌现出许多大思想家、大艺术家。有趣的是,在同一时期的中国春秋战国,也曾涌现出诸多大思想家,呈现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其中的共同原因或条件是
①政治氛围的宽松 ②政治发展的需要 ③社会经济的发展 ④文化教育的进步 [????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思想文化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的反映,又影响这一个时代政治、经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这是一个生气勃勃、富有创造性的时代;在这一时代里,人们写下伟大的文学、哲学和社会理论著作,这也是中国古代文明形成的时代。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说“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黄宗羲也说:要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以约束帝王的“人治”。“是非决于学校”,国家最高权力是内阁,另设监督和咨询机关(即“学校”),
参考答案:(1)百家争鸣;社会转型(或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形成)。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5、判断题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经过改造,符合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开始在中国社会中占据统治地位。西汉时期对儒家思想的改造表现为[???? ]
A.“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C.“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