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
A.非常重视祭祀?????????????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2、判断题 明清时期国力强盛的主要表现有
①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增加? ②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 ?③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 ??④国内生产总值的涨幅长期在世界占据领先地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3、判断题 (13分)研究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农贷问题,是理解中国农村经济生活中“国家一农民”关系的一把钥匙。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汉时期部分国家赈贷及其用途类别
时间
| 史料
| 出处
| 类别
|
文帝三年
| 贷种食未入,入未备者,皆赦之
| 《汉书·文帝记》
| 生产和消费并贷
|
元狩三年
| 徙贫民,衣食皆仰给县官,假予产业
| 《史记·平准书》
| 生产和消费并贷
|
本始四年
| 遣使者振贷困乏
| 《汉书·宣帝纪》
| 生产性借贷
|
地结三年
| 假田与贫民,贷种、食
| 《汉书·宣帝纪》
| 生产和消费并贷
|
初元元年
| 假公田与贫民,家资不满千钱者,赋贷种食
| 《汉书·元帝纪》
| 生产和消费并贷
清康熙年间部分国家赈贷
|
年份
| 地区
| 事由
| 贷放措施
| 赈贷物
|
康熙三年
| 浙江海宁
| 刮飓风、修海塘
| 动款
| 货币
|
康熙五年
| 广东
| 旱灾
| 动支通省积谷散赈
| 谷物
|
康熙十年
| 淮扬
| 民饥
| 截留漕粮6万担,开仓米4万担
| 粮米
|
康熙三十七年
| 江南海州等九州县
| 水灾
| 发常平仓谷
| 谷
|
康熙四十二年
| 山东济南
| 水灾
| 免额赋、发帑金、截漕粮
| 钱、粮
——据《中国历代自然灾害与历代盛世农业政策资料》有关内容整理 材料二?对于小农而言,过贫则^造**,过富则独立,只有不贫不富的状态最有利于国家对小农的控制。……中国长期以来国家政权与农村社会都依赖于增长缓慢的农业剩余,农民依赖于这种剩余而生存,国家依赖于这种剩余而运作,因此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长久存在。……正因如此,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大都有赈贷之举,其主要原因是维持小农的不贫不富的生存状态,以防崩断国家与小农间的微弱均衡关系。 ——张杰《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 材料三?夫发仓廪,本以利民,而其弊反甚:仓舍一启,豪强骈集;里胥乡老,匿贫佑富。公家之积,祗以饱市井游食之徒;而野处之民,曾不得见糠秕。富者连车方舆,而贫者曾不获斗升。 ——徐光启《农政全书·荒政》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国家农贷的主要特征。(3分) (2)据材料一、二,指出国家实施农贷的目的。国家农贷能保持小农“不贫不富”的状态不被打破吗?为什么?(6分) (3)材料三反映出国家农贷在推行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境”?(2分)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完善国家农贷制度的理解。(2分)
4、判断题 中国古代农民尽管“早出暮人,耕稼树艺……夙兴夜寐,纺绩积饪……”(摘自《墨子》)但农业生产始终没有大的突破,温饱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 A、人口过多的压力???? B、重农抑商政策的阻碍?? C、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D、缺乏安定的社会环境
5、判断题 曲辕犁克服了直辕犁“回转相妨”的缺点主要是因为哪一部件的作用:( ) A犁磐 B犁壁 C犁评 D肩轭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