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列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相权三分,互相牵制
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C.分工明确,独立施政
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这一题实际是考查隋唐政治制度革新的表现,熟悉教材知识不难得出答案。隋唐时期在政治制度革新方面的表现主要有二,即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选项A说的是三省六部制的特点,故选A。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2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个民族或一个历史时期的“政治文化”,对于相应的地域或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活动有深刻的影响。“祖宗之法”是中国传统儒家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西方的“政治文化”则呈现不同的特点。
材料一 宋太宗在即位诏书中说:“先皇帝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之为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谨当遵承,不敢逾越。”宋代士大夫们在谈及国家的政治取向、制度原则时,经常与“祖宗之法”联系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祖宗之法”就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两宋对于“祖宗之法”的强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①宋代中央集权的活力与僵滞,权力机构的分立与集中,②文武制衡关系的形成,乃至赵宋王朝的兴与衰,处处都会遇到所谓“祖宗之法”的问题。
──摘编自陈苏镇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研究》
材料二 英国政治变革大事记
年代
| 事 件
|
1688年
| 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专制王权
|
1689年
| 通过《权利法案》,限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确立君主立宪制度
|
18世纪初期
| 通过《王位继承法》、《三年法案》进一步约束王权
|
18世纪中期
| 逐步形成责任内阁制和两党制,英国君主立宪制进一步发展
|
1832年
| 英国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议席
|
1867年
| 英国议会改革,城市工人获得选举权
|
1884年
| 英国议会改革,农村工人和矿工获得选举权
──根据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整理 材料三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宣称:孔子以前的历史,是孔子为了改变当时的社会状况,而按照自己的理想假托先王的言行写出来的宣传作品,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改革。康有为以此证明孔子也是一位维新派,并打着孔子托古改制的旗号要求进行社会改革。康有为认为,事情是向前发展的,远的、旧的必将败亡,近的、新的终将兴起,因此,就要变法维新。这样,康有为的孔子改制理论就冲击了遵守旧法、恪守祖训的顽固派。 ──李斌《顿挫与嬗变:晚清社会变革研究》 (1)依据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的①②。(8分)你如何认识宋朝这种特别重视“祖宗之法”的政治取向?(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实现政治变革进程的特点。(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的政治思想在美国的延伸”这一观点体现在美国哪些制度上?(2分)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述康有为对待“祖宗之法”的看法。(4分)简要评论这些看法。(2分)
参考答案:(1)说明:①中央集权的活力与僵滞:宋朝把兵权、行政权、财政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宋代政治的相关知识回答即可;①中央集权的活力与僵滞:宋朝把兵权、行政权、财政权收归中央,消除了分裂割据的基础。造成“三冗”局面。②权力机构的分立与集中:设立“二府三司”,分割宰相的权力。皇帝得以总揽大权。③文武制衡关系的形成: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分散军权。重文轻武。④赵宋王朝的兴与衰:北宋加强了中央集权,保证了长治久安。保守派反对王安石变法,无法克服统治危机,北宋走向衰落。第二小问结合第一小问考查宋代推行这样的政治取向对宋王朝的统治产生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这有利宋朝统治的稳固,但造成宋朝政治保守和僵化。 (2)无论是说明“渐进性”还是“灵活性”,都要结合英国民主政治的相关事实进行答题。可结合材料内容对应的总结答案,回答问题即可。以选举权的扩大为例,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议席;1867年,英国议会改革,城市工人获得选举权;1884年,英国议会改革,农村工人和矿工获得选举权,由以上材料可知,英国民主政治变革的特点是通过和平渐进的方式实现的。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限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确立君主立宪制度;18世纪初期, 通过《王位继承法》、《三年法案》进一步约束王权,根据材料可知,英国通过立法的方式确立民主政治。“英国的政治思想在美国的延伸“,主要是美国对英国政治制度的继承和创新。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中的“此证明孔子也是一位维新派,并打着孔子托古改制的旗号要求进行社会改革。康有为认为,事情是向前发展的,远的、旧的必将败亡,近的、新的终将兴起”可得出其认为要突破顽固派坚守的旧制度和文化,认为社会发展变革是历史的必然。把孔子描述成变法改革的先驱。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维新变法的相关知识,康有为的这些观点论述了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为变法作了理论准备并减少变法的阻力。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影响;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民主改革;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变法·《孔子改制考》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依据西周的政治制度,周王与诸侯之间具有 ①君臣关系 ??②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③等级从属关系??④兄终弟及的关系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分封制的原则,两者肯定是等级从属关系,同时结合宗法制的原则,两者符合大宗与小宗的关系。在政治上,两者也是君臣的上下级的关系。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16分)2014年6月22日,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宣布:由扬州牵头的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专家称,不同于古建筑、古遗址的申遗,大运河是仍在使用的“活态线性文化遗产”,对这类项目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在中国尚属首次。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争霸中原,疏通了由今苏州经无锡至常州北入长江到扬州的“古故水道”,并筑邗城(今扬州),开凿邗沟(自扬州到江水,东北通过射阳湖,再向西北至淮安入淮河)。 后来秦、汉、魏、晋和南北朝继续施工延伸河道。 公元587年,隋为兴兵伐陈,整修邗沟。炀帝即位后,都城由长安迁至洛阳,经济要依靠江淮。605年,他下令开通济渠。工程西段自今洛阳西郊引谷、洛二水入黄河;工程东段自荥阳县汜水镇东北引黄河水,循汴水(原淮河支流),经商丘、宿县、泗县入淮,通济渠又名汴渠,是漕运的干道。 608年又开永济渠,引黄河支流沁水入今卫河至天津,继溯永定河通今北京。 610年继开江南运河,由今镇江引江水经无锡、苏州、嘉兴至杭州通钱塘江。 唐、宋两代对大运河继续进行疏浚整修。 1282年元世祖下令动工挖济州河,济州河开通后,漕船可由江淮溯黄河、泗水和济州河直达安山下济水。 1289年,自济州河向北至临清开会通河,长250里,接通卫河。会通河建成后,漕船可由济州河、会通河、卫河,再溯白河至通县。 1291年一1293年,元朝从今通县到大都开通惠河,漕船可由通县入通惠河,直达今北京城内的积水潭。南方各省赋税经水路汇至扬州,而后直达京城,明清两朝莫不如此。 ——据网络资料整理 (1)据材料,综合大运河修建历史,将其分为若干时期。(要求:写出每个时期的时代、修建的主要河段及该河段连接的水系)(6分) (2)据材料分析,推动历代统治者注重运河修建的主要原因有哪些?从工程建设方面看,大运河的修建有什么特点,并结合材料举一例说明。(6分) (3)据材料说明,京杭大运河的申遗为什么“由扬州牵头”?(4分)
参考答案: (1)①春秋时期,修江南水道、开凿邗沟,沟通江淮;②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1)分期注意从材料中获取信息,从材料中可知重点介绍了三个时期“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时期、隋朝、元朝”,注意题干要求:写出每个时期的时代、修建的主要河段及该河段连接的水系,围绕这一要求,回到材料中去归纳相关信息即可。从“疏通了由今苏州经无锡至常州北入长江到扬州的“古故水道”,并筑邗城(今扬州),开凿邗沟”可得出春秋时期,修江南水道、开凿邗沟,沟通江淮;从“公元587年,隋为兴兵伐陈,整修邗沟”“605年,他下令开通济渠”“608年又开永济渠”“610年继开江南运河”的信息可得出隋代运河系统,由江南河、邗沟、通济渠、永济渠构成,连接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从“1282年元世祖下令动工挖济州河”“1289年,自济州河向北至临清开会通河”“1291年一1293年,元朝从今通县到大都开通惠河”的信息可得出元代,开会通河、通惠河,黄河以北经今山东直达今北京。 (2)第一小问主要原因从材料中“吴王夫差为了争霸中原”“隋为兴兵伐陈,整修邗沟”的信息可归纳出军事;从“都城由长安迁至洛阳,经济要依靠江淮”“会通河建成后,漕 91exam .org船可由济州河、会通河、卫河,再溯白河至通县”“漕船可由通县入通惠河”等信息可概括漕运;第二小问特点“工程西段自今洛阳西郊引谷、洛二水入黄河;工程东段自荥阳县汜水镇东北引黄河水,循汴水(原淮河支流)”的信息可以看出充分利用原有河道拓展、延伸;可从隋代开通济渠的工程西段或工程东段来举例说明,注意文字简略。 (3)原因应该从扬州在京杭大运河中的地位来分析,扣住材料信息来分析归纳,从“春秋时期筑邗城(今扬州),开凿邗沟”可以看出扬州是京杭大运河最初雏形的起点;从“南方各省赋税经水路汇至扬州,而后直达京城,明清两朝莫不如此”可以看出扬州是运河沿岸最主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水上交通枢纽。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京杭大运河
本题难度:困难
5、判断题 (东汉思想家王充说):“始皇前叹韩非之书,后惑李斯之议,燔五经之文,设挟书之律。五经之儒,抱经隐匿;伏生之徒,窜藏土中。殄(灭绝)贤圣之文,厥辜深重,嗣不及孙。”这段论述认为秦朝短命而亡的原因是 A.法家思想激化了社会矛盾 B.分封制被郡县制所取代
C.儒生消极避世的结果 D.实行“焚书令”和“挟书律”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的描述可知,秦始皇灭绝贤圣的经文,他的罪恶深重,帝位没有传到孙辈就灭亡了。所以答案选D。
本题难度:简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