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在有关惩治腐败问题上,甲说:“不用管腐败问题,生产力水平提高了,腐败现象就自然没有了。”乙说:“一定要依法严惩严管腐败问题,抓一个腐败分子就杀一个。”丙说:“对腐败分子,要用‘德’和‘礼’来教育感化。”丁说:“要从平民百姓中挑选有能力的人去治理腐败。”和上述四位同学的说法相吻合的思想是 (??? )
A.儒、道、法、墨
B.道、儒、法、墨
C.儒、法、道、墨
D.道、法、儒、墨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甲的思想是无为而治,属于道家思想,乙主张严刑峻法惩治腐败,应该是法家思想,儒家思想强调:“为政以德”,主张“仁”和“礼”,与丙的说法相符,丁的说法符合墨家思想,所以答案为D。
点评:此题较简单,实际上是在考查学生对道、法、儒、墨四家主要思想主张的认识和掌握,并且要求学生能够灵活应用。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婆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两棉纱。她很少停手的时候。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有一回,她对我们说:“我年轻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着她的纺车。
——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
材料二 民国初期历年新注册工厂数量一览表(不包括矿山)
(单位:家)
年份
| 民国 元年
| 民国 二年
| 民国 三年
| 民国 四年
| 民国 五年
| 民国 六年
| 民国 七年
| 民国 八年
|
数量
| 17
| 37
| 37
| 50
| 33
| 34
| 29
| 23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农商部的统计 材料三 下面是1933-1936年中国(国民政府)轻工业月平均生产指数增长表:
 注:1933年月平均生产指数为100。 材料四?100元法币购买力图示
 ──(美)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的经济因素。(3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2分) (3)材料三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怎样的发展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3分) (4)1945—1949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处于怎样的境地?参考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民政府政策措施的角度,简述导致民族工业处于这一境地的原因。(5分)
参考答案: (1)经济因素:洋务企业的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 (1)解答本题需要把材料内容与所学知识相联系。“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指的是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企业出现;“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指的是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这些原因导致了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分析材料二表格的数据可知,民国初期新注册工厂数量大幅增加,反映了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春天。 (3)根据材料三的《1933-1936年中国(国民政府)轻工业月平均生产指数增长表》可知,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资本主义获得较快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从南京国民政府采取的政策等方面分析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快的原因。 (4)材料四反映了国民政府统治后期,通货膨胀严重;加上美国的经济掠夺、国民政府发起内战、官僚资本的压榨,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点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产生于两次鸦片战争后的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步发展于甲午战争后;进一步发展于20世纪初;短暂繁荣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的间隙;日益萎缩于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新中国成立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多元化的格局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代表着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步方向,但由于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压迫和排挤,它始终没有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形式。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磨擦,不断调整的 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秦代宰相作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B.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财权 D.明代初年,明太祖废宰相,皇权、相权矛盾终结,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秦始皇始创“三公九卿”制,宰相是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唐代实行集体的宰相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明朝内阁被废除后朱棣设立的内阁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对皇权没有约束力,所以中央的皇权与相权之争终结。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掌握宰相的行政权,不是财权,所以C项符合要求。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至19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表
 材料二?乾隆年间,当英国使团团长马戛尔尼邀请福康安参观他们的新式武器时,这位清朝的名将居然很不屑的说道“看亦可,不看亦可。这火器操法,谅来没有什么希罕。” 材料三?……内外交困之下,1860年12月24日,成丰皇帝在北京不得不发布了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第一个“上请”。此时距离鸦片战争已过去20年,清王朝丧失了20年革命突变的宝贵时间。但这毕竟是古老中国发出的寻求自强的声音。 ——摘编自《复兴之路?千年局变》解说词 材料四?二战期间和战后出现的新兴科学技术
 (1) 根据材料一我们可以得出什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方面,简要分析欧洲近代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5分) (2)有人认为“瓦特和法拉第是两位决定时代发展的科学家”,如何理解这种说法?(2分 (3)对比材料二材料三,指出中国统治者上层对外来技术态度的变化及主要原因。(3分 (4)材料四反映了二战后世界科技中心在哪个国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形成的原因。(4分)从上述中西方科技发展变化的材料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1分)
参考答案:(1)信息:欧洲是近代科学,中国是古典科技。中国在18至19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追求公平公正、致力社会和谐始终是人类不懈追求的重要目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什么?据我的看法,中国文化的精髓就是“和谐”。自古以来,中国就主张“和谐”。……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 ——《季羡林说和谐人生》 材料二? 20世纪初,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是,家庭制度在中国受到空前激烈的批判:一个将家庭作为组织、管理社会基础的传统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为了从传统之茧中蝶化,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 ——据孟宪范《家庭:百年来的三次冲击及我们的选择》 材料四?? 1982年5月亚太地区老龄问题政府间预备会议上,大会秘书长柯里根说:“随着各国工业化和都市化,许多国家的家庭遭到破坏,对老年人产生可悲的后果。希望中国在工业化的同时,创造出整套处理好家庭关系的办法,树立正确对待老人的榜样,这是对人类社会的一项重大贡献。” ——据陈功《家庭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诸子百家思想为例说明传统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作用。(举两例即可)(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现代化的角度分析,为什么20世纪初的中国“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处理柯里根所提出的“老龄问题”?(4分)
参考答案: (1)举例:儒家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 (1)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出墨家、道家、儒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中关于“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内心和谐” 的主张。如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儒家孔子主张“仁者,爱人”,有助于人与人的和谐;道家老子主张“无为、天道自然”,有助于人与自然及内心的和谐。 (2)现代化指的是人类从传统的农业文明社会向工业文明社会过渡的历程,主要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和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本问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中国传统的家庭制度对中国的现代化产生了哪些消极的影响。 (3)人口老龄化是当今社会面临的普遍问题。该问属于开放型的问题,言之有理即可得分。但须结合材料,继承传统为必答要点。 点评:社会史观从高考命题的角度来说,一方面为高考命题提供了新颖、鲜活的材料,丰富了高考命题的内容。另一方面,为高考命题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具体说来,它的内涵包括以下方面:社会史观以“社会”为历史研究的基本范畴。与以往革命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不同的地方是社会史观更加关注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它集中研究社会结构、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及其社会意识的变动过程。其中社会结构又分为阶级与阶层、社会组织与群体、婚姻与家庭、社区与人口、社会关系等社会成分的构成以及运行机制;社会生活包括以衣、食、住、行为主要内容的生活方式的变迁和以教育、医疗、就业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与运作;社会意识包括社会风气、习俗、信仰等精神观念的变化发展及其社会功能。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