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蒋介石在1939年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上指出:“工作竞赛,为苏联五年计划成功之一大因素,盖利用人类好胜心理,诱激其兴趣而增加其效率,故效率始于矿工,终乃普之各业”,并亲自拟定了工作竞赛制度大纲的初步方案。此举表明国民政府
A.力图实行持久抗战
B.准备借鉴苏联经济体制
C.力图发展后方经济
D.统制经济政策的强化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蒋曾在九一八事变后的日记中写道:“日寇野心既已爆发,必难再收,东亚从此无宁日矣!”由此而知,蒋介石对日本全面侵略的可能性和长期性已有估计;蒋介石1935曾说道:“即使我们丢失了中国关内十八个省中的十五个省,只要四川、云南、贵州在我们的控制之下,我们就一定能打败任何敌人,收复全部失土。”可见其持久抗战的战略思想已经形成,所以A排除;B中,借鉴的是苏联工作竞赛的做法,不可能建立苏联的经济体制,因为苏联式无产阶级政权,而蒋介石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排除B;所谓统制经济,就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前提下,国家财政为服从战争需要,依靠行政的法律手段,直接干预或管制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和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它是一种高度专断集权的资本主义战时经济模式。而材料中提到的是开展工作竞赛,提高效率,与统制经济概念不符,排除D,蒋介石对建设西南大后方以作为长期抗战的根据地早有规划?,蒋介石早在1932年提出,万一与日本发生全面战争,即将国都迁往四川,以应付长期抗战,因此才确立了一条“修好西南”、并使西南与中央统一的方针。所以C正确。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6分)现代化(又名近代化)是一项涉及价值观念,制度运作、伦理认同等的系统工程,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确实也始终伴着多方面的努力。从鸦片战争以来到五四运动中国社会的演变历程看,效法西方经历了器物、制度、观念三个依次递进的变革程式。这一程式反映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内在联系。
(1)“器物”变革主要指哪一历史事件?(2分)这一事件有哪些内容及对中国现代化进程在各有何影响?(4分)
(2)“制度”变革是指哪些重大事件?(2分)它们在建立国家政治制度方面的主张有何不同?(2分)
(3)“观念”变革
参考答案:
(1)洋务运动(2分)洋务运动在实业方面,创办了第一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宣布国家主权属于人民的法律文献是
A.《钦定宪法大纲》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中华民国约法》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事实的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临时约法》是辛亥革命时期的重要内容,属容易题。选项A是晚清政府颁布,没有体现主权在民;选项D是袁世凯为实行独裁专制,破坏民主共和而颁布的,不正确;选项B、C都宣布国家主权属于人民,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时期颁布的,比选项C颁布的要晚。所以选C。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爱国的方式需要选择,热情却常常用错了方向,并因此产生巨大的破坏力。人类的悲剧也因而一次又一次上演。历史总是可笑的,太平天国运动在局外人的眼中看来,所下的定义应该足世界上最具破坏力的内战,一旦受到鼓惑或者是坏的说教,就要向坏的方向上发展”。联系史实,符合上述评论的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是(?)
A.义和团运动
B.甲午中日战争
C.第二次鸦片战争
D.抗日战争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的关键信息“爱国、热情用错了方向、产生巨大的破坏力”可以判断,材料评述的是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盲目排斥一切外洋事物,同太平天国运动一样对生产力造成破坏。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938——1944年,我国科技人员在大后方注册的专利共431件,比此前20年全国的总和增长了157%,其中机器、电器、交通工具、化学药品类居多。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科技人员的内迁
B.军工企业的激增
C.民营工业的发展
D.战时需求的刺激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