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宋代出现了富商大贾“榜下捉婿”的风气,反映了
A.宋代实行农工商皆本的政策
B.宋代科举制的发展
C.宋代士人的政治地位的提高
D.宋代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榜下捉婿”是宋代的一种婚姻文化,即在发榜之日各地富绅们全家出动,争相挑选登第士子做女婿,那情景简直就是抢,坊间便称其“捉婿”,宋人笔记对“榜下捉婿”多有涉及。这种近似金钱交易的“捉婿”蕴涵了特定的社会文化内涵,它说明宋时经济崛起,富裕起来的平民阶层渴望跨入上层社会。这也反映了宋代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所以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商人地位的变化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规定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封闭其他港口,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当时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这里拥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环球贸易航线。这客观上造就了一个时期里著名的中西贸易中心。
——摘编自《广州十三行》
材料二 1843—1856年间中国生丝出口数量表(部分)
年份
| 总计(包)
| 从广州出口
| 从上海出口
|
数量(包)
| 百分比(%)
| 数量(包)
| 百分比(%)
|
1943
| 1787
| 1787
| 100
| —
| —
|
1845
| 13220
| 6787
| 51.3
| 6433
| 48.7
|
1846
| 18746
| 3554
| 19.0
| 15192
| 81.0
|
1853
| 62896
| 4577
| 7.3
| 58319
| 92.7
|
1856
| 79196
| —
| —
| 79196
| 100
——摘编自程浩《试论鸦片战争后广州港对外贸易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 材料三 1950年至1988年广州对外贸易出口额年均增长率和占全国外贸年均比重统计表
|
年代
| 1950—1957
| 1958—1965
| 1966—1971
| 1973—1977
| 1979—1988
|
年均增长率
| —1.7%
| 17.16%
| 3.26%
| 20.65%
| 23.20%
|
占全国外贸年均额比重
| 4.63%
| 5.02%
| 4.41%
| 5.78%
| 7.86%
——摘编自洪淮胜《解放以来的广州对外贸易》 (1)据材料一,简析18世纪后期广州十三行贸易繁盛的原因。(4分) (2)据材料二,指出1843—1856年问中国生丝出口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 (3)据材料三,概括上世纪50至80年代广州外贸出口额年均增长率的变化趋势。(2分) (4)概述材料所述三个历史时期广州在全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6分)
参考答案: (1)政府只许广州对外通商,特许“十三行”垄断外贸;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1)依据材料“清政府规定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封闭其他港口,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当时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即可归纳出政府只许广州对外通商,特许“十三行”垄断外贸;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开始形成。(2)从表中总计一栏可以看出生丝出口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从后两栏可以看出从广州出口的比重越来越小,而上海逐年上升,可以得出生丝由广州出口转向上海出口,结合所学即可以得出五口通商(上海开埠);上海具有区位优势(3)需要注意的是1966—1971增长率呈下降趋势,但出口总量还是在不断的增加。由此得出年均增长率虽有起伏,但总体呈增长趋势(4)依据前三问和所学知识即可得出从18世纪后期到鸦片战争前,广州是全国唯一的外贸中心(居外贸垄断地位);鸦片战争后,广州丧失了中国外贸垄断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初期,广州外贸焕发出新的活力,在中国外贸中占有重要地位。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海禁;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南京条约》·五口通商。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马克思指出:“数百万(小农)家庭……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就这一点而言,他们是一个阶级。而各个小农彼此间只存在地域的联系,他们利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们彼此间形成共同关系,形成全国性的联系,形成自己的政治组织,就这一点而言,他们又不是一个阶级。”马克思在这里想要说明的是 A.小农经济的分散性特点 B.小农不能划分到阶级中 C.小农国家意识比较淡薄 D.小农应当建立政治组织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从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作答的能力。题中作者在强调,农民又不是形成一个阶级,他们只在乎自己一家一户的利益,不关注国家政治,没有自己的政治组织,由此C符合题意。A是这种现象的根源,但材料强调的是这种现象,A可排除。B与材料前部分的相矛盾,可排除。D是对材料的曲解,因为农民自身的局限,不可能建立自己的政治组织而不是应当建立。综上,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发展·小农经济的特点与小农经济下的农民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清朝前期“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其中的“机户”和“机匠”之间的关系是 [???? ] A.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 B.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C.地主与农民的关系?? D.奴隶制生产关系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材料一 14世纪以来的五百多年间,中国处于明清时期,西方则是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的近代历史阶段。在这五百年间,中国和西方都经历了君主专制加强和民主主义的发展。政治上的变革也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变迁。 明清两代为期五百多年。这五百多年的历史发展是极不平常的。它苍黄翻复,屡有兴衰交替,又是从古代社会进入近代社会的转折时期。而在这五百年西方社会发展迅速,中国社会的变迁却相对缓慢。 ⑴结合史实,从明清(前期)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政策分析,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变迁缓慢的原因。(9分) 材料二 秦人知农弃桑,衣源未开,利缺其半。况今生平日久,生齿益繁,仍守一耕,治生无增,岁计无加,诸凡之费,皆取给于此,所以衣食两艰,丰凶并困。……(桑树)无论墙下路旁,垄畔田边,悉皆种植;既不侵地,又不妨农,旷土皆化为锦绣之资。 ——清·杨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