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李贽在《老子解》中写道:“致……之理,庶人非下侯王非高,在庶人可言贵,在侯王可言贱。”李贽所要表达的观点是[???? ]
A.主张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B.主张个性解放
C.反对君主专制
D.反对理学空谈,提倡功利主义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戴震主张“理存于欲”“人生而有欲、有情、有知,三者,血气心知之自然也”。与戴震主张相似的思想家是( )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李贽强调人的正当私欲,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这与戴震的“有欲、有情、有知,三者,血气心知之自然”一致,因此答案为A项。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提出的进步思想的实质是 [???? ]
A、彻底否定儒学
B、对孔孟个人和理学的否定
C、摆脱理学僵化模式的束缚
D、属于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26分)公共舆论的发展状况,从侧面反映出一个国家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进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必使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太学祭酒,推择当世大儒,……每朔日,天子临幸太学,宰相、六卿、谏议皆从之。祭酒南面讲学,天子亦就弟子之列。政有缺失,祭酒直言无讳。”……“学官讲学,郡县官就弟子列,北面再拜。师弟子各以疑义相质难。……郡县官政事缺失,小则纠绳,大则伐鼓号于众。”
——摘自黄宗羲《学校》
材料二:20世纪30年代,《大公报》秉承“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原则,由胡
参考答案:
(1)作用:议政、辅政、督政。(意思相近也可给分,2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
(1)黄宗羲认为学校不仅应具有培养人才改进社会风俗的职能,而且还应该议论国家政事,“公其非是于学校”。”黄宗羲所谓“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并不是要学校像古代的辟雍那样,承揽政府机关的某些职能,而是应该“公其非是于学校”,即在学校中由大家共同来议论国家政事之是非标准。因为学校议政,可以使上至朝廷命官,下至里巷平民,逐渐养成普遍议政的社会风气,而不再以天子的是非为标准,这样天子也就不敢“自为非是”,“公其非是于学校”思想的基本精神,在于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改变国家政事之是非标准由天子一人决断的专制局面。这是对中国古代关于学校职能论的创新,反映了他要求国家决策民主化的强烈愿望。从上述思想出发,黄宗羲主张广建书院和小学,实现在全国城乡人人都能受教育,人人都能尽其才的理想,而且还强调学校必须将讲学与议政密结合。这样,学校集讲学与议政于一身,既是培养人才,传递学术文化的机构,又是监督政府,议论政事利弊的场所。黄宗羲的上述思想,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反对封建教育起了启蒙作用。?再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归纳明清之际思想活跃的原因。
(2)《大公报》著名的“四不”办报方针:“第一不党……纯以公民之地位发表意见,此外无成见,无背景。凡其行为利于国者,吾人拥护之;其害国者,纠弹之。”“第二不卖……不以言论作交易。换言之,不受一切带有政治性质之金钱补助,且不接受政治方面之入股投资是也。是以吾人之言论,或不免囿于知识及感情,而断不为金钱所左右。”“第三不私……除愿忠于报纸固有之职务外,并无私图。易言之,对于报纸并无私用,愿向全国开放,使为公众喉舌。” “第四不盲……随声附和是谓盲从;一知半解是谓盲信;感情冲动,不事详求,是谓盲动;评诋激烈,昧于事实,是谓盲争。吾人诚不明,而不愿自陷于盲。”据此分析舆论精神。再联系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政治独裁、国内内战、民族危机等情况展开说明。
(3)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文革时期是大动乱时期,由于极“左”思潮的泛滥。片面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民主法制被野蛮践踏。
(4)本问属于开放式问题,可从尊重公民的基本权利,发挥公共舆论的监督作用;公共舆论须以法制为前提、以事实为依据等方面回答。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焚书·答耿中丞》说:“夫天性,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故为‘愿学孔子’之说者,乃孟子自所以止于孟子,仆方痛撼其夫,而公谓我愿之欤?”李贽此话的含义主要是[???? ]
A.批判摧残人性的孔子思想
B.揭露道学家们的虚假面目
C.肯定人皆有独立思考权利
D.主张亲身实践并学以致用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