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899年美国国务卿海约翰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主张中国市场向全世界开放,其直接目的是 [???? ]
A.打入他国在华势力范围,进行自由竞争
 B.阻挠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斗争 
C.保持中国领土完整,促进它走向近代化 
D.步他国后尘攫取本国势力范围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报告中说,国民党有两个伟大领袖,第一个是孙中山先生,第二个伟大领袖就是蒋介石先生。毛泽东的这一评价是基于蒋介石 [???? ]
A、指挥北伐战争赢得胜利 
B、继承和实行新三民主义 
C、转变为民族民主革命者 
D、领导和实施全民族抗战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仅只有3则:《乱首被获》(4月28日)、《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材料二? 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其中一条标语是:“中华民族万岁”。……在《共和国大总统履任祝词》的最后写道:“共和造端,一人首揭。毂我蒸民,振兴实业。四万万众,人足家给。轶美驾欧,扬我国力。”
——根据《清末四十年申报
 
	参考答案:(1)态度:从漠视与非议到认同与赞赏。用意是表示国家由专制走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1)材料一中文字“乱首,华兴会匪和华兴同仇各余党”说明了国人对革命党尚存漠视和否定的态度,材料二中文字则说明了对共和制度的赞美,从材料一到材料二表明国人对清末革命态度的转变即从漠视与非议到认同与赞赏;革命党将“毂我蒸国”改为“毂我蒸民”用意是表示国家由专制走向民主。(2)材料二中文字表明了中国人的强烈愿望,即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其原因是当时中国深受列强侵略;处于封建专制统治之下,经济发展落后,国家积贫积弱。(3)材料三认为辛亥革命没有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成败参半,其依据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君主专制政体,成立中华民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4)结合所学可直接回答20世纪20年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巨大成就即国共两党实现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进行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影响的理解,一方面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统治的清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广泛传播是辛亥革命最突出的积极革命成果,当然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进步所起的推动作用远远不止如此;另一方面尽管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但依然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社会思想文化仍旧未能肃清封建余毒的残害,更未来唤醒广大底层民众的真正觉醒。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中共八七会议告全体党员书》指出:“我们的党公开承认并纠正错误,不含混不隐瞒,这并不是示弱,而正是证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这里谈到的“错误”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 ]
A、放弃了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B、采取了“左”倾冒险主义方针
C、放弃了民族革命战线领导权
D、排斥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甲午战后,经三国干涉,日本被迫交还辽东半岛。这反映了( ) 
①列强在华争夺趋于白热化②清政府的外交政策取得成效③清政府国际地 
位极端低下④日本无力对付三国的联合威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考查甲午战后列强对中国东北的争夺。国家利益与国家实力是决定国际关系的根本因素。清王朝的腐败、落后决定了它在近代国际关系中任人宰割的地位。清政府的外交非常被动,不可能取得较大的成就。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