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历史高频试题、高中历史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古代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 主要经济政策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科技成就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文学成就 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罗马法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智者学派 苏格拉底
近代史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 两次工业革命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共产党宣言》 巴黎公社 近代科学技术 经典力学 生物进化论 改良蒸汽机 电气技术的应用 19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两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国共政权的对峙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 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 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新思想的萌发 维新思想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三民主义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
现代史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 相对论与量子论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文化大革命”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经济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大众传媒的发展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孙中山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教育事业的发展
选修部分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梭伦改革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欧洲的宗教改革 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 洛克 卢梭 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殊死搏斗 大抗议书 内战 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 《独立宣言》 《人权宣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 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法国大革命 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 人民群众要求民主的斗争 宪章运动 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 抗日战争胜利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凡尔赛体系的构建 华盛顿体系的构建 非战公约 国际联盟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高涨 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 中东战争 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 海湾战争 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历史杰出人物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秦始皇 唐太宗 康熙帝 东西方的先哲 孔子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克伦威尔 华盛顿 拿破仑 “亚洲觉醒”的先驱 孙中山 甘地 凯末尔 无产阶级革命家 马克思、恩格斯 列宁 毛泽东、邓小平 杰出的科学家 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 牛顿、爱因斯坦 探索历史的奥秘 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人类起源之谜 三星堆遗址 玛雅文明的发现 玛雅文明的历史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 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古代埃及文明的历史遗产 金字塔和拉美西斯二世遗迹 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迹 罗马的古建筑遗址群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 佛罗伦萨 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代表 秦始皇陵兵马俑 万里长城 北京明清故宫、颐和园和皇家陵寝 山西平遥古城与安徽古村落 昆曲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塞内加尔的戈雷岛 奥斯威辛集中营 其他

高考历史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2-08 00:00:1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王夫之在《论秦始皇废分封行郡县》中说:“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因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呜呼!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存乎神者之不测,有如是夫!”下列说法与材料观点一致的是
A.郡县制的推行是秦速亡的原因之一
B.秦行郡县的目的是为了“行其大公”

C.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为害滋多”
D.反对实行君主制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实行郡县制,对天子并不利,所以国家的寿命是不长久的;王夫之认为实行郡县制是秦朝没有长久的原因。所以答案选A。


本题难度:困难



2、选择题  朱元璋未称帝时就认为元朝“以宽纵失天下”,“(治国)首在正纲纪。元氏昏乱,纪纲不立,主荒臣专,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致天下骚动。今将相大臣,宜以为鉴,协心图治,毋苟且因循,取充位而已。”为此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打击贪腐,整顿吏治
B.废除丞相,直辖六部

C.设大学士,以备顾问
D.广开言路,体察民情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可知朱元璋认为元朝“以宽纵失天下”,认为治国“首在正纲纪”,所以他登皇帝位后在全国掀起轰轰烈烈的反贪运动,整顿吏治。故本题答案选A项,B、C、D不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朱元璋的治国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材料二 大不列颠国通过“光荣革命”驯服了专制王权,使得议会成为国家的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权力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材料三 “民国成立后的二十年是一段令人愁丧的开始。……中国的首要问题仍是新旧之间不能衔接。……旧体制既已拆卸,新的尚未产生;只有私人军事力量可以在青黄不接之际维持短期团结。” 
——以上均摘自黄仁宇《中国人历史》
请同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秦汉及唐朝政治制度的“大变动”分别是指什么?(4分)请用明清具体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二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4分)
(2)结合史实并根据材料二概述自“光荣革命”至十九世纪中期,大不列颠国是如何用和平渐进之方式来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6分)
(3)材料三中的旧体制“既已拆卸”指的什么?(2分) “不能衔接的新制度”又是指什么?(2分)试根据当时的国内和国际形势来分析“拆卸”的背景。(6分)
(4)结合上述三段材料归纳世界历史上政治制度演变所反映的历史趋势。(2分)


参考答案:(1)秦汉: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的确立、三公九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1)秦汉政治制度的“大变动”指的是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的确立、三公九卿和郡县制。而唐朝政治制度的“大变动”指的则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完善科举制度,例如,武则天的武举。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历史阶段,也是中国古代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最后的疯狂,明朝的朱元璋废丞相、设内阁和清朝的雍正帝设军机处,都能充分的证明明清时期的“政府的确是由一个皇帝来独裁”。
(2)本题其实就是要回答出来“光荣革命”至十九世纪中期英国政治体制的变化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主要包括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限制君主权力,把君主的权利装进了笼子, 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国王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直到后来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工业资产阶级开始也开始分享政治权力。
(3)本题是在考查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有关问题,旧体制“既已拆卸”指的是封建君主制度已经被推翻,封建君主制度已经被推翻也正是辛亥革命的成功之处。“不能衔接的新制度”是指美国式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拆卸”的背景包括国际背景和国内背景。国际背景是指国际上所流行的政治体制新潮流,即19世纪末,欧美代议制度的不断发展。国内背景指的则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以及民族危机的加深等等资本主义发展之类的答案要点即可。
(4)世界历史上政治制度演变所反映的历史趋势只可能是从君主专制发展到到民主制度,从人治发展到法治。材料一的秦汉及唐朝政治制度的“大变动”,特别是明清时期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指的就是君主专制。材料二的大不列颠国是如何用和平渐进之方式来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和材料三的“新制度”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指的就是民主制度。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政治制度的“大变动”;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政治制度演变所反映的历史趋势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7世纪西方认为:“(中国)这一制度提供了这样一种保障,即政府将以个人的才能为基础,而非欧洲那样——为世袭权力所支配,故该制度不失为一种民主和平等的制度。”该制度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解答本题一要注意时间17世纪,二要注意材料的含义材料说明中国有一种制度废除了世袭权力,注重个人才能,这是一种民主和平等制度。分封制和郡县制是一种地方政治制度,不属于录用人才的制度,察举制是汉代一种由地方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人才向上级或中央上报的人才录用制度,不带有民主性,科举制是政府通过科举考试录用人才的制度,体现了公平原则。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从专制到民主,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也是人类文明的重大成果。(18分)
1. 廷尉李斯议曰:“……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结合材料和所学,回答“安宁之术”指的是什么?(4分)
2. 正是在这里,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学说第一次在政治体制的设计方面得到了较好的贯彻,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性要素应运而生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中)》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简述美国“以权力制约权力”的相关规定及其作用。(8分)
3. “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等等。我们并不反对西方国家这样做,但是我们中国大陆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三权分立、两院制。”
——邓小平
新中国的政治制度建设包括哪三大部分?(6分)


参考答案:1. 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4分)
2. 相关规定:1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
(1)注意题干信息“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2)结合所学知识,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实行三权分立,,实现了权力制约与平衡;奠定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基础。
(3)结合所学知识,新中国三大民主政治制度: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点评:读是解答历史材料题的前提:阅读材料正文和设问第一遍要细读,要注意对材料作具体分析。要了解材料涉及到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注意各段材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历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历史知识大全《第二次世界大..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