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近代历史演进的最重要的结果之一,就是农牧对峙不再成为中国历史的主题,中华民族由自在的民族转变为自觉的民族。近代以前,中华民族处于自在的民族状态。历史上中国范围的民族关系,在经济文化趋于一体化的同时,往往出现政治上的分化与隔离倾向。这是与农牧对峙格局密切相关的。农耕地带,基本上是汉族聚居地区;游牧地带,则基本上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而数千年交融形成的内在联系和一致性,由于当时在中国范围之外还没有出现一个真正足以威胁各民族共同利益的力量,中国各民族尚不能对之有自觉
2、判断题 下列文件中不属于《布雷顿森林协定》的是[???? ]
A.《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
C.《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
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3、判断题 人类社会是在矛盾冲突中不断向前发展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每年10月12日为“哥伦布日”,是一些美洲国家的节日。“是哥伦布,给美洲带来了今天的繁荣”。时任美国总统布什在一年一度的“哥伦布日”高声赞美之时,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却呼吁取消这个节日。他说,“哥伦布,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侵略与种族灭绝的先锋”。
(1)哥伦布最重要的历史活动是什么?在评价哥伦布时,布什与查韦斯为什么会尖锐对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凭借全球性技术(如无线电通讯技术、核武器、洲际运载火箭、计算机网络等)而形成的经济、军事力量,无疑会为掌握这些力量的国家带来巨大利益。准确地说,全球化将处在掌握全球性技术力量的国家主导之下”。——赵英《技术演变与全球化》
“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敲门砖’,是新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抵制全球化。”——《发展中国家怎么办:拉美国家的实践》
(2)有人提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20世纪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其依据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二指出,对经济全球化有哪两种对立的观点?各自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有关调查显示,在造成温室效应的温室气体中,有80%是发达国家在最近二百年的发展中排放的。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通过《京都议定书》规定,在2008年至2012年期间,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削减5.2%。2009年底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减排责任、资金支持和监督机制等议题上分歧严重,在最终达成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后闭幕。
(4)发达国家为什么“在最近二百年的发展中”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材料说明,世界各国对应对气候变化有哪些共识和分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判断题 东西方先哲的思想,有的倾向哲理思辨,有的倾向实际功利。其中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是
①墨家学派的诉求 ②王阳明心学的主旨
③智者学派的主张 ④道家学派的无为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判断题 董仲舒说:“(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下面说法中,最符合材料本意的是
A.在孔子“仁’’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天人感应”
B.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君权神授”
C.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思想
D.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