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物质文明的创造与科技、政策、社会环境系系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
——摘自(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二 凡荒政十有二:一曰……;四曰发赈;五曰……;六曰出贷;七曰蠲(免除)赋;八曰缓征;九曰……。
——摘自《大清会典》
(1)根据材
参考答案:(1)因素:封建剥削重 (赋税沉重);自然灾害;生活负担重;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与概括分析能力。(1)材料分别从政府盘剥、自然灾害、生活负担重等角度介绍了古代农民的艰难处境的情况。(2)要依据材料信息回答,所以要最大限度的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3)要注意从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深层次角度来分析。(4)应考虑西方资本主义入侵的冲击和国内新经济因素对传统经济结构的瓦解作用(5)根据材料信息“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光阴有些则去念经拜菩萨”可以看出农民收入减少对新兴行业不适应失去谋生出路生活变得百无聊赖世风日下
点评:古代的小农经济是考试常考的知识点。小农经济的相关情况如小农经济春秋时期产生,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小农经济的特点如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保守性,封闭性,脆弱性等都需要把握;古代救灾一方面体现的是政府的主导,包括救济和“以工代赈”等;另一个方面还有民间自救,二者相结合构成了我国古代的救灾体系。古代的救灾体系给我们现在依然有借鉴意义;近代在列强的商品倾销下,通商口岸及其附近地区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同时产生了洋务企业和民族工业,是我国近代化的开端。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中国传统的农耕技术中使用的工具基本定型的组合,正确的是
A.铁农具——春秋时期
B.耧车——战国时期
C.筒车——西汉
D.曲辕犁——唐朝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A铁农具在春秋时期开始出现,战国时期使用范围扩大;B耧车出现在汉代;C筒车出现在隋唐五代时期;D曲辕犁出现在唐代。故D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人口变化是社会发展状况的反映,下表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朝代
| 南方
| 北方
|
人口(户)
| 占全国比例
| 人口(户)
| 占全国比例
|
西汉
| 2470685
| 19.8%
| 9985785
| 80.2%
|
唐朝
| 3920415
| 43.2%
| 5148529
| 56.8%
|
北宋
| 3025541
| 62.9%
| 1122476
| 37.1%
A.北方人口占全国比例数不断下降???? B.唐朝时南北方人口比例差距开始缩小 C.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三个时期的总人口数量呈递增趋势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以数据表格考查分析归纳的能力,表格中人口的变化能够反映出社会发展的情况,从西汉到宋代,南方人口迅速增加反映了南方经济社会得到很快的发展;北方人口相对于南方占据的全国的份额迅速减少,反映了北方社会的动荡不安,经济衰退。因此ABC的表述符合题意,而D的表述不合题意。故选D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唐朝均田制规定:六十岁以上的老人(男子)和笃疾、废疾人给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给口分田三十亩。这表明唐朝前期 A.具有民本主义思想 B.开始实行均田制度
C.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D.基本实现男女平等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唐朝前期均田制的实行表明土地兼并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C项不对;均田制开始于北魏时期,B项不符合史实;“男子分田四十亩、女子分田三十亩”表明男女并不平等,排除D项;唐朝给六十岁以上的老人、笃疾、废疾人、寡妻、妾授田,体现了民本主义思想,故A项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