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在学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后,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回到商周时代,请判断哪一位同学不可能被周武王封为诸侯王
A.甲为西周王族成员
C.丙成为商朝末年的贵族
D.丁为平民,但才德俱佳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抓住题干“商周时代”的关键信息,与分封制相联系。甲是王族成员,是分封对象之一,故不符合题意;乙为功臣,是分封对象之一,故B项不符合题意;丙为贵族,也是分封对象之一,故C项不符合题意;丁为平民,身份低微,又不是功臣,不是分封对象,故D项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雅典民主政治家伯利克里在一次演讲中说:“我们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就法律而言,一切人解决他们私人纠纷方面都是平等的;就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任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出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们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们个人才能。”
——《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材料二: 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格说:“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唯有法律的征服最为持久”;我国史学家认为:秦朝的法律源于战国时魏国李悝的《法经》和秦国的《秦律》,应该算是一部十分完备的法律。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任何人”指什么人?(2分)材料中“民主”的含义是什么?(2分)根据材料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6分)
(2)结合秦朝法律与罗马法,分析“秦朝短暂而亡”、而罗马法的“第三次征服最为持久”的原因。(8分)
参考答案:(1)有限定的公民(除奴隶、妇女、未成年人、外邦人以外的居民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秦代律法“细密严苛,轻罪重罚”,汉代律法则“以刑辅德,重德轻刑”,特别是汉武帝执政后,汉律更加明显地融人“三纲五常”的礼教原则。这种变化趋势反映了汉武帝时期
A.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B.法家思想的彻底消亡
C.程朱理学占据主导地位
D.限制君权的主张甚嚣尘上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B项中法家思想的彻底消亡说法过于绝对,程朱理学是明清时期,汉武帝时实行内外朝制度,加强君权,思想领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在法律上有所体现,所以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古代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说法,特别强调华夏民族与夷狄、胡蛮的分别。与这种思想观念相对应的中国古代制度是
A.西周的宗法制
B.秦汉的郡县制
C.隋唐的科举制
D.明清的内阁制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可以看出作者意思是同一族的即血缘关系比较近的才能够同心同德,因此体现了宗法制的思想。故选A。B项是体现地缘关系的政治制度;C项是选官制度;D项是明朝时期的中枢权力机构。
点评:宗法制是西周实行的重要的政治制度,是考试的重点和难点。西周灭商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用分封制和宗法制。血缘关系确保了政治的稳定。一般来说,凡是材料中出现祖、宗、家谱、血缘等字眼的,大多与宗法制有关。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分封制、礼乐制度和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等也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依据西周礼制,天子殉葬用鼎九个,诸侯七个。在春秋时期诸侯墓葬里出现了用九鼎的现象,这说明
A.统治者比以前更加腐化
B.当时人们更加迷信
C.社会的等级秩序遭到破坏
D.当时的铸造业更加发达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试题解析:C.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 周的分封制是严格遵照周礼执行的,如果诸侯出现九鼎相当于谋逆,但是这些到了东周时期,这种现象已经很普遍,那么就是说诸侯已经不在尊奉周王,分封制的礼治被破坏。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礼乐制度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