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2、判断题 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
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判断题 城市化,是指人口、用地和经济、文化、生活模式由农村型转向城市型的过程,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是中国与西欧人均GDP水平的比较(400—1998年)。???

下表为1000—1890年日本、中国和西欧居民达到l万人的城镇人口的百分比。

——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8页)?????
材料二 14世纪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等文艺复兴运动旗手高擎人文主义大旗……提倡个性解放以反对封建制度对个性的束缚。他们的声音如巨人登高一呼,很快就在阿尔卑斯山上南北各大城市中心激起雷鸣般的反响和回音,震撼了欧洲大地。……但丁谢世二百多年以后,中国出了个李贽,敢于反对以孔孟之道为“万事之至论”……似乎与西欧的人文主义有些相似,却如荒野的孤鸿哀鸣,未能激起任何群众性的回响。……李贽之后,有顾炎武、王夫之等人,也都阐发过颇有时代新意的哲学和社会思想。但他们和李贽一样,只是在很小的知识圈内有一定影响,未能像西欧文艺复兴时代的巨人们那样在各大城市中心激起一个群众 91ExAm.org性的、波澜壮阔的、反封建的文化运动。??????
——庞卓恒《史学概论》
材料三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在国内外因素的交互作用之下,中国的城市有了快速的发展,出现了若干近代化程度较高的中心城市。上海从市政建设与管理、上海士绅自治运动,到上海人的行为方式、婚丧嫁娶礼仪的变化,多有西方的影响;编制门牌号码、人车分道、文明婚礼、实行夏时制、选举市花、选举上海小姐……不是仿照租界就是学自泰西。……许多早期城市的公共工程大多为西方商人所创办与控制,使得这些城市具有浓厚的西方印迹和色彩。许多人往往把他们看成是西方城市的缩影。?????
——《论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与价值演变》?????
材料四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乡民谓电线有碍风水,而将英商在吴淞一上海问所架设的电报线之“电杆悉行毁去”;一些保守旧官员也把同期外人在沪架设之电线、所修之铁路斥为“惊民扰众,变乱风俗”……而在一些传统城市,这种反应更为强烈。北京在20世纪初刚刚引进自来水与电力照明的时候,社会上就流行着一些谣言,认为“北京新的供水系统是外国人布下的圈套,供应的水是腐败的”;电力是外国人的鬼魂,西方人的阴谋,一些电力事故则被当作这一诡计和幽灵的最好注解而被大肆宣扬。??????????
——翟志宏《论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与价值演变》?
材料五 珠三角洲位于广东省中南部,是中国的南天门,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实行对外开放等政策的推行,极大地促进了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进程,城市人口增加,全区城市由5个增至23个,城市化水平达到52.7%。?????
——岳麓版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城市化进程与西欧相比的变化轨迹。指出图表的内在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贽等人的思想未能“激起一个群众性的、波澜壮阔的、反封建的文化运动”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四,分别概括当时市(乡)民对待西方文明成果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趋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综合上述材料,你对城市化建设有哪些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判断题 “官厅为治事之机关,职员乃人民之公仆,本非特殊之阶级,何取非分之名称?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殊为共和之玷。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孙中山《令内务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关于称呼的变化所反映的重大历史演变是? [???? ]
A.民主共和→君主专制
B.农耕文明→工业文明
C.等级分明→民主平等
D.自然经济→商品经济
5、判断题 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材料表明作者的观点是[???? ]
A.传统服饰有强大生命力
B.西装必将风行全国
C.中西服饰各有特点
D.列强侵略引起服饰变化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