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开国之思想界”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
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
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
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希望中国借鉴西方的政治制度进行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变法图存。A是资产阶级激进派的思想;B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C是康有为的思想,故选D。
点评:关于维新派的维新变法思想,还可以考查其作用: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西学,促进了思想的启蒙和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他所说的“长技”在当时不可能包括
A.蒸汽机
B.火车
C.汽车
D.轮船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一欧洲者,询某厂船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A.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B.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
C.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
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梁启超比较了中日两国在向西方学习时所表现的巨大差异:日本向西方学习政治与教育,并付诸于实践而日趋强盛,中国向西方学习器械制造而未能使中国富强。通过日本与中国的强弱对比,用意在说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A符合题意。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调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在正确理解材料信息含义的基础上,通过对比中日变革一成一败得出维新派主张中国进行政治变革的原因。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24分)近现代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都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进行了不懈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题后问题:
材料一:魏源在《海国图志·叙》中指出:“不善师
四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
参考答案:(1)共同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清王朝。(2分)魏源认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903年,中国《大公报》载:“……宪法不立,则虽其国强盛,终滋危殆之忧,如今之俄土是;宪法苟立,则虽其国狭小,已固雄富之基,如今日之德日是也。若是者,知宪法之与国家诚所谓不可一日或离者。”该文的政治主张主要是
A.推翻满清统治
B.实行君主立宪
C.学习德、俄政体
D.建立民主共和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从宪法的重要性和德国、日本的政治体制思考,该文的政治主张是实行君主立宪,故答案选择C项;材料没有反映A、D项内容;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该文主张学习德、日而不是俄国,故C项不正确。
点评:关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把握一个方向(向西方学习),三个阶段(器物-制度-思想),高考命题经常把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和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政治运动、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联系在一起进行考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