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以下对我国教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扫盲教育是建国初教育的重要内容
B.20 世纪90年代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C.“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造成严重破坏
D.1979年恢复统一高考的招生制度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A、B、C符合教育发展的史实;文革后恢复统一高考的招生制度是在1977年,故D项时间错误。
点评: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科技和教育是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科技进步也推动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发展又带动国民经济的提高。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据《票证旧事》记载,复旦大学研究生王春瑜决定当年结婚的因素之一是因为婚后才有副食品供应证,凭此每周才能买到几块豆腐干、半斤豆芽之类。对这一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A.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
B.计划经济体制下仍然存在商品交易
C.节俭与奉献成为当时社会风尚的主流
D.“文革”动乱导致日用生活品严重匮乏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A项明显错误,材料内容反映的应该是计划经济体制确立后的史实,国民经济调整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C项为错误项,与当时的史实不符合。D项的错误与A项基本一致,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于1956年,而文革开始于1966年,1956年至1966年已经是计划经济体制。当时实行这种体制是由于新中国面临的严峻的经济形式,不是文革导致的。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2000年3月28日《人民日报》指出:“在过去20年间,?全球对外投资增长了6倍,但70%都在发达国家之间。……在过去30年间,最不发达国家的数量从25个增加到49个,世界绝对贫困人口从5年前的10亿增加到现在的12亿;工业化国家与30个最穷国家的人均收入相差至少70倍。”该文章表明经济全球化
①加速了资本要素的跨国界流动?②使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趋于公平??
③正在加剧南北之间的贫富差距?④扩大了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绝对优势 [???? ]
A.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包括
①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②北民南迁,带来劳动力和技术
③封建统治阶级重视生产的发展
④政治中心南移引起连锁反应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古代政治中心南移是短暂的,大多数时间政治中心都在北方,因此把经济重心南移
的原因概括为政治中心南移的反映是不正确的。用排除法来选择。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它是20世纪流行于中国的八个文艺作品,其产生和发展和中央文革小组的领导和推动有直接关系,并对当时的文艺创作风格有很大影响。”这一文艺形式
A.有利于“双百”方针的落实
B.推动了中国文学艺术的迅速发展
C.是当时中国民众的主要精神食粮
D.是文艺工作者独立创作地位的体现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双百方针是1956年毛泽东提出的,文革前使文艺界百花齐放、繁荣发展,与题干所述不符,A错。从题干中“中央文革小组”可知指的是文革期间的八个样板戏,由于“左倾”错误影响,文艺创作万马齐喑,文化园地百花凋零,这是一种文化专制的典型体现,所以B、D都不对。而这八个文艺作品成为当时中国民众的主要精神食粮,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识记能力,解题关键是要准确理解题干所述现象出现的时代背景,基于此再对各个选项进行筛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