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近代以来,中日两国面临相同的机遇,但是其发展轨迹却有很大差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71年,一支近百人的政府使节团从横滨港出发,前往欧美各国。使节团中包括49名明治高官,这个数字几乎是当时政府官员总数的一半。为了支撑这次庞大的出行,成立刚刚三年的明治政府拿出了当年财政收入的2%。在一年零十个月的时间里,他们考察了欧美12个国家。写下了长达百卷的考察实录。政府投入之大,官员级别之高,出访时间之长,在日本乃至亚洲国家与西方世界交往的历史上,岩仓使节团的出访都可称得上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行动。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160年前,中国从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宝座跌落,是被发达国家低成本的制成品打败的。20年前,中国走上改革开放道路时,正值世界经济进入又一个低成本生产时代,发达国家把制造业生产转移到其他国家,为的是使用更便宜的资源。
引自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侯若石《机遇还是陷阱》
材料三:如果说(近代以来)我们确曾有过“机遇(期)”的话,……19世纪60、70年代的“同(同治帝)光(光绪帝)中兴”大概可算一次……1949年,中国开启了新的篇章,中国本应赢得一个崭新的历史机遇期,但是至“文革”期间,国家经济机制崩溃时,对外采取所谓“两个拳头打人的政策”,使自己陷入几乎是鸦片战争以来最孤立的国际环境之中。过去20年,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国际环境最好的时期,也是中国国内最稳定、经济最为发展的时期。可谓150年来未曾有过的新局面,尽管虽发生苏东剧变的动荡,但中国人始终抓住了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从一个地区性大国成长为一个负责任的世界大国。
引自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马晓军《走出寻梦的历史阴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日本正在开展哪一场改革运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160年前,中国……跌落”是指什么?“被发达国家低成本的消费品打败”又有什么含义?新中国成立后出现过20余年“崭新的历史机遇期”,却未能抓住,其主要因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所学知识,概要说明近20多年来中国是如何抓住新的机遇,“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世界性大国”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近现代中日两国的崛起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明治维新。
(2)指鸦片战争失败,中国开始沦为半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925年初,土耳其改革者发动对旧式礼拜帽的批判,引起了社会上得强烈不满,但欧式帽还是在土耳其流行起来。在百姓中最流行的是鸭舌帽,因为在做礼拜时可以把帽舌反过来朝后戴,前额依旧可以贴在地上。这种现象反映了[???? ]
A、现代与传统之间的一种妥协
B、现代是假,传统是真
C、传统是假,现代是真
D、百姓被迫戴鸭舌帽并改变信仰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我国古代的改革对推动社会进步起了推动作用,但商鞅因变法而车裂,王安石因变法而革职。由此可以得出的最主要结论是
A.改革有风险,改革者应该注意保护自己
B.改革有助于社会进步,但改革者不会有好结果
C.改革需要改革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
D.改革应对反动势力进行彻底镇压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考查学生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从题干可知,商鞅,王安石都因改革而牺牲,具有奉献的精神,因此C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导致魏孝文帝改革前社会矛盾激化的因素有
①宗主督护制????? ②地方官吏与地主勾结?? ③民族关系的合理调整????? ④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碰撞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理解能力。结合所学知识③有利于矛盾的缓和而不是矛盾的激化。通过排除法,所以选C。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
A.学会了选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B.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
C.生产生活比较稳定
D.学会汉族的文字和风俗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