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综合题 (21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对外贸易历史源远流长。公元前四五世纪,中国的丝绸已辗转来到古希腊城邦。张骞出使西域看到了转口来的中国产品:蜀布和邛竹杖。唐代的对外贸易以海上贸易为重点,海陆各国皆以进口中国丝绸产品为荣贵,制茶成为一门新兴的手工业,茶叶在边关互市中成了重要商品,奠定了以后茶叶大量出口的基础。南宋初年,外贸收入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百分之二十。宋代的出口商品中以丝绸绢帛为首位。东起日本,西至欧洲皆有宋代钱币和陶瓷的出土。制瓷技术也随着产品的出口传播到世界许多地方。明清时期曾实行“海禁”政策,严格限制商民出海贸易,由广州十三行为代表的行商垄断进出口贸易。统治者坚持朝贡贸易体系,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摘编自沈光耀《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列强凭借夺得的特权,以通商口岸、租界为据点,以“协定关税”和领事裁判权为护符,加紧向中国进行经济侵略,使得清朝对外贸易发生了巨大变化。1843年至1895年,进口由18,400千两增加至171,697千两;出口也由25,460千两增加至143,293千两。进口以消费资料为主,占70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2、综合题 (2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国古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一部具有世界眼光、记述当时中华民族所知的那个世界的历史。在《史记》中,司马迁记述了朝鲜、越南、印度以及中亚各国的历史。
史学界认为,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425年)是第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所著《历史》是西方最早的一部“世界史”。……他笔下的世界,除希腊本土外,还包括了西亚、北非、黑海沿岸、地中海沿岸、意大利等许多地方。
——张广勇《全球通史·导论》
材料二:美洲作物引进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其中既有玉米、甘薯、马铃薯这样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有花生、向日葵一类的油料作物;既有番茄、辣椒、菜豆、番石榴、番荔枝等果蔬,又有烟草、陆地棉(美棉)这样的嗜好作物和衣被作物,总数超过二十种。……在不长的时间中获得了相当快的发展,不少在今天的作物构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究其原因,与明清以来人口急增导致的人地矛盾加剧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王宝卿《明清以来美洲作物的引种推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材料三: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称“夷”(未开化的野人)。鸦片战争前人们认为西方的科学技术是“奇技淫巧”,皆“耻言西学,有谈者则诋为汉奸,不齿士类。” 鸦片战争后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演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
——王中禄《天朝上国的反思》
(1)根据材料一,说明古代世界文明所呈现出的特点。(3分)结合古代中国、希腊和罗马的政治文明印证这一特点。(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外来作物的传入引种对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人们对西学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人们态度变化的原因。(6分)
(4)通过对材料“东西方文明”历史现象的探究,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6分)
参考答案:
(1)特点:古代世界文明呈现出明显不同的地域特色。(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是有关“东西方文明”历史现象的探究的专题内容。(1)“司马迁记述了朝鲜、越南、印度以及中亚各国的历史。”可知他眼中的世界就是东亚、中亚各国;有材料中“他笔下的世界,除希腊本土外,还包括了西亚、北非、黑海沿岸、地中海沿岸、意大利等许多地方。”可见他眼中的世界史是西亚、北非、黑海沿岸、地中海沿岸、意大利,两人共同的地方是他们眼中的世界史是不同的地域性的。
(2)首先是增加了农作物的品种;根据“在不长的时间中获得了相当快的发展,不少在今天的作物构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得知改变了原来农产品结构;根据“与明清以来人口急增导致的人地矛盾加剧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可知,养活了更多的人口,也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3)关于态度,根据“鸦片战争前人们认为西方的科学技术是“奇技淫巧”,皆“耻言西学,”可见是排斥西学;根据“鸦片战争后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可见是学习,效仿,变为接受。关于原因,可根据材料中提到的时间分条作答:首先是鸦片战争的打击下中国战败的刺激;其次是先进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模范作用;再次是19世界60年代中洋务运动的作用。
(4)启示是开放性思维能力的考察,可以分别从以上几个材料中得出,材料一说明不同的文明各有长处;材料二说明不同的文明通过交流和碰撞更会丰富自己的文明;材料三说明要善于吸收不同文明的长处为我所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东西方文明·不同文明的交流与碰撞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下表是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檄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
时间
| 使用通货类别及契约张数
|
洪武年间至永乐年间
| 宝钞23、银1、布1
|
宣德年间至景泰年间
| 宝钞4、银27、布42、稻谷4
|
天顺年间至弘治年间
| 银52、稻谷1
该表反映了 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稳固 B.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 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宝钞有时多,有时少,宝钞在民间的信用是不稳固,所以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稳固是错误的,同样白银也是有时多,有时少,白银也不是主要流通货币,所以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是错误的。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错在“均”,绝对化,没有尊重材料。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摘编自许涤新、昊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自中世纪晚期开始,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快速发展。商人发放原材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为“原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16世纪初,纽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用了1140名工人,其中近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海外市场的需求大大地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1700年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棉纺织业作为新兴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业也迅速扩张。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摘编自[英]E.E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等 材料三 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它个别地和分散地同奴隶制度并存了几百年。但是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恩格斯:《反杜林论》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及阶段性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要求:以对“历史前提”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官营手工业衰落;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民营手工业发展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明清时期,赣南地方志中频繁出现关于“盗”、“贼”的记载,官府采取各种措施进行镇压或招抚,其最终目的都是化“贼”为“民”。这表明当时朝廷 A.力图保护小农经济 B.增加户口以保证赋役征派
C.意在加强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已呈现弱化趋势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从材料“官府采取各种措施进行镇压或招抚,其最终目的都是化‘贼’为‘民’”可以看出当时的政府这样做的目的是增加户口以保证赋役征派。故选A。 考点 :古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