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综合题 (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 两汉的察举制,大体可分为在先的“贤良”与后起的“孝廉”两大项。“贤良”所举大抵为现任之官,“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称……
——《国史大纲》
材料三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事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徒以冯(凭)籍世资……刘毅云“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者也。
——《宋书·恩幸传》
材料四 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其常贡之科,有秀才,有明经,有时法,有书,有算。自京师、郡、县,皆有学焉。
——《通典·选举·历代制下》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先秦时期官吏任用的主要途径是什么?与材料一比较,材料二所反映的选官制度在选拔标准上有何进步性?(2分)
(2)材料三反映的又是什么选官制度?有哪些弊端?(2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反映的选官制度在当时有何积极作用?(4分)
(4)上述材料对今天的干部任用、公务员考试有何启示?(2分)
参考答案:(1)途径:世袭。(1分)
进步:注重品行和才学。(答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先秦时期诸侯、卿大夫、士都是实行世袭制。材料二反映的是察举制,从“贤良”“孝廉”的意思可知注重品行和才学。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三中的关键词:“九品”“魏至晋”可判断是九品中正制。 根据材料“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徒以冯(凭)籍世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3)本题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其常贡之科,有秀才,有明经”“自京师、郡、县,皆有学焉”并结合所学知识很容易判断是科举制;科举制的弊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4)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论证和阐述问题的能力。该问属于开放型的问题,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可以从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吏的标准、科举制以考试成绩选拔官吏的办法等方面来总结对当今的干部任用、公务员考试的启示。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特色是秉持儒家道德价值观的文官系统。它是唯一能够与今天的现代政治接轨的。不能接轨的是传统的君主制度,不合理处是任命来自上面,不由人民决定。该观点有褒有贬,贬的主要是针对[???? ]
A.宗法制
B.科举制
C.郡县制
D.皇帝制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王安石于公元1042年中进士,先后做过苏州通判、常州知州等地方官,到公元1069年被提拔为参知政事。以下对王安石仕途中职位的描述,错误的是 [???? ]
A.知州负责管理地方行政
B.通判负责监督州郡长官,放又名“监州”
C.参知政事行使中央监察权
D.通判的设置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柳宗元《封建论》中有“陵夷迄于幽、厉,(周)王室东徙,自列为诸侯。厥后,问鼎之轻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伐凡伯、诛苌弘者有之,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这些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东周时期我国封建制逐渐形成
B.周朝推行的分封制走向崩溃
C.东周的统治越来越腐败
D.诸侯争霸导致天下大乱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题干中的材料反映了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王室得不到尊重,王权受到挑战,反映了分封制的崩溃。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秦汉以后,中国存在一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它指的是官员和胥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但胥吏却常常利用办事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
A.分封制的长期存在
B.官僚政治的弊端
C.中央集权的削弱
D.行政效率的低下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官员是国家任命的,而且不定时的流动,一些繁琐的事务由熟悉地方事务,又有专门技术的“吏”来处理,在处理国家事务和地方行政时,官是外行,吏是内行。外行虽然在名义上领导内行,内行却可以在实际上糊弄外行。吏把持地方行政事务的处理,结成盘根错节的地方关系网,表现出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弊端。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