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文物是物化的历史,它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信息。

观察上面一组青铜器照片,从这些照片中可以汲取哪些历史信息?(7分)
参考答案:表面信息:形状、用途、青铜器的成分组成、发展情况等,只要言之
本题解析:先从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然后分析这些信息的时代含义。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被誉为国粹的京剧形成于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戏曲的发展:原始歌舞——春秋战国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优伶”——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明朝昆曲流传甚广——清朝京剧.。因此D符合。
考点:本题考查古代戏曲。
点评:历史知识纷繁复杂,千头万绪,如果掌握巧法,用后可以既记得准、又记得狠。如字头法。抽出核心字(多为首字),串在一起,押韵更好,然后多念几遍即可。例1.清朝最后的九个皇帝依次为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记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例2.1842年签定的中英《南京条约》中开放的中国第一批通商口岸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由南向北),记为“广厦福宁上”。例3.“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记为“谭刘林,杨杨康”。例4.1931年中共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可记为“靠贫联中限富,保中小灭地主”。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唐朝的募兵制取代府兵制的根本原因是
A.均田制的遭破坏
B.战争频繁,兵士逃亡较多
C.府兵社会地位不断下降
D.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府兵制是隋朝沿袭了西魏以来,并加以改革的一种兵制,到唐朝时府兵制成为一种基本兵制。这种兵的特点是“寓兵于农”、“兵农合一”,它是与均田制相结合的,是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上的。到武则天时,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农民得不到土地,府兵制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再加上其他原因,到开元年间,府兵制崩溃,为了增强军事力量而实行了募兵制,故均田制的遭破坏是募兵制取代府兵制的根本原因。正确答案选择A
本题难度:简单
4、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曰:“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记》
材料二 (宋太祖)一日召赵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弄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争论的焦点问题是什么?秦始皇的意见如何?他又是如何落到实处的?(5分)
(2)材料二,宋太祖听了赵普的分析后,是如何解决自己所面临的问题的?(3分)
(3)材料三反映了宋初的改革带来了什么弊端?(2分)
(4)综合上述三则材料,秦宋王朝改革的相似点是什么?根本目的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争论的焦点问题是分封制的存废问题;秦始皇采纳李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争论的焦点从材料一中“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和“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置诸侯不便”的信息可得出争论的焦点问题是分封制的存废问题;第二小问意见从“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废除分封制;第三小问结合所学从秦统一后的措施来分析可得出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作为地方行政制度。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二可知宋初面临的问题是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答出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即可,如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派文臣担任地方官,设通判监督;把大部分地方财政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材料三中“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的信息,联系所学知识来分析北宋集权的措施产生的消极影响来分析即可,如宋初的改革影响了地方政府工作效率,形成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改革的相同点从“又复立国,是树兵也”“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信息可归纳出把地方兵权收归中央;根本目的联系所学知识可得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北宋集权的措施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完成大一统的产物
B.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王赢政谦虚的产物
C.丞相和御史主动提出要给秦王改名号
D.秦王试图通过改名号让子孙认识自己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说明秦王嬴政为了充分肯定自己统一中国的功劳才使用始皇帝的称号,秦始皇是秦王嬴政完成大一统的产物,答案选A,B C D三项表述不符题意。
点评:秦始皇开创的皇帝制度具有三个显著特点:①皇权独尊: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称谓皇帝专用,成为秦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②皇帝至上: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③皇位世袭:“朕为始皇。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