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促使原始人定居的主要因素是
A.原始农业的发展
B.掌握建造房屋与制陶的技术
C.饲养家畜家禽
D.营造公共墓地.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解答本题,最关键的是要准确再认原始人生产生活变化的历史阶段特征。从采集、渔猎到原始农业的出现;从逐水草迁徙到定居。从题目所给的四个选项来分析,C、D两项极容易排除,迷惑性较强的是B项。但只要弄清楚是定居的需要而迫切要求掌握建造房屋的技术,而不是掌握了建造房屋的技术才定居的。这样就可以排除B项。解本题从正面认定A项是正确选项也可以。如可以这样想,采集、渔猎的场所不可能固定,而远古居民居住的场所也就不可能固定,尤其是在原始社会那样的环境条件下。而随着原始农业的出现和发展,居住的场所就可以固定在耕种区域的附近了。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我国古代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主要表现在哪里?在封建社会中后期赋役制度的重大变革中,是如何逐步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的?其实质是什么?
参考答案:①表现:农民被编入国家的户籍,人口、性别、年龄成为国家征收赋
本题解析:本题以中国古代赋役制度中的人头税为切入口,考察学生再认、再现和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揭示其本质的能力。回答第一问的关键在于必须了解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内容并从中分析、概括出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的主要表现。回答第二问必须抓住三点:其一,抓准时间 范围——封建社会中后期;其二,赋役制度的重大变革主要有哪些;其三,这些赋役制度中同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关的内容及其意义。第三问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实质的掌握和理解。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嘉、隆(明世宗嘉靖和穆宗隆庆年间)后,行一条鞭法,通计一省丁粮,均派一省徭役。于是均徭、里甲与两税为一,小民得无扰,而事亦易集。然粮长、里长,名罢实存,诸役卒至,复佥农氓。
——摘编自赵恒烈、徐锡祺主编《中国历史资料选》
材料二?丁粮同属朝廷正供,派之于人与摊之于地,均属可行。然与其派在人而多贫民之累,孰若摊在地而使赋役之平。况盛世人丁,永不加赋,则丁银亦有一定之数,按地均输,更易为力。查各属人丁,多寡不等,今就一邑之丁粮,均摊于本邑地粮之内,无论绅衿富户,不分等则,一例输将。
——摘编自赵恒烈、徐锡祺主编《中国历史资料选》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以上两种税制改革主要内容的异同?(8分)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一时期税制变化的历史意义。(7分)
参考答案:
(1)相同点:一是均收银两(或用货币地租代替实物地租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概括归纳能力。从材料一“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和材料二“丁银亦有一定之数,按地均输”等可以归纳出两种税制的相同点:一是均收银两(或用货币地租代替实物地租);二是简化了税收项目和手续。从两段材料中可以得出两种税制的不同点:前者既量地又计丁,没有废除人头税;后者把丁税摊入田亩,废除了人头税。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的描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用银两征税促进了商品经济的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增加了封建政府财政收入;废除汉唐以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下,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材料中描述的工具是指
A.水排
B.翻车
C.筒车
D.耧车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以生产工具切入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发展,考查材料信息的获取与分析能力。关键信息:水激、筒、岸上、以灌稻田。题干反映的是使用水力的一种灌溉工具,即筒车,C项正确;水排是冶铁鼓风工具,A项排除;B项是使用人力,排除;耧车是播种工具,D项排除。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下图是陕西米脂出土的东汉牛耕画像石,我们可以从中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汉朝时中国农业开始使用牛耕技术
B.曲辕犁在东汉已经出现
C.二牛一人犁耕法在当时已经较普遍
D.当时非常重视农业灌溉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