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走向高度成熟的时期。下列关于其“成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建立了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的中央行政体制——三省六部制
B.创立了被西方称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的选官制度——科举制
C.建立了古代世界上最完备的法律体系——唐律
D.发展完善了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机制——监察制度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发展演变过程的掌握情况,同时也考查学生对古代法律的观点。三省六部制初创于隋,完善于唐,三省长官相互配合相互牵制,达到了分散相权而加强皇权的作用,所以A正确。B项明显正确。C项内容是错误的,在世界古代史上最完备的法律体系是古罗马法,不是唐律。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高一某班同学自编自导了一部历史短剧,剧中我国古代的一些著名帝王穿越历史隧道谈论起自己的丰功伟绩。其中的台词有与史实不符的地方,它是
A.秦始皇:“我首创了一套沿用2000多年的政治制度,功高盖世!”
B.唐太宗:“我用三省分割相权,相互监督,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
C.明太祖:“我设立内阁,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
D.雍正帝:“我设置了军机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了我的手中。”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A符合史实,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沿用;B符合史实,唐太宗发展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权以强化皇权;D符合史实,清朝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C不符合史实,明太祖废丞相,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明成祖时期设立内阁。
点评: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不同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1、萌芽(战国):韩非子法家思想为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商鞅建立县制。
2、确立(秦朝):秦统一后,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建立。政治上,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的皇帝,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推行郡县制,颁布秦律;在文化上,书同文,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又规定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经济上,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纲纳税;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修驰道。
3、巩固(西汉):①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推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专制。
4、完善(隋唐):①三省六部制,(隋文帝时创立,唐太宗时完善)三省长官相当于宰相,相互牵制和制约,避免宰相的专权,又一定程度上牵制君主专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②科举制,(隋文帝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隋炀帝时建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太宗时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时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使门第不高的有才能的人参加到政权中来,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
5、加强(北宋):集中军权,设枢密院、行更戍法;集中行政权,分割宰相权,派文官担任地主高官,并设通判与之相牵制。集中财政权和司法权,设转运使,集中财权;由中央派文官任地方司法官吏,集中司法权。发展科举制(严格程序;完善方法;增加名额)
6、发展(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在地方设“行省”,实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其他地方设置行省,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宣政院,统管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7、强化衰落(明清):
(1)明朝,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设五军都督府与兵部相互制约。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还设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这是专制主义强化的突出表现。
(2)清朝,议政王大臣会议(由满族贵族组成,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限制。雍正时,名存实亡;乾隆时,撤销。);增设军机处(雍正时设立,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职责:跪受笔录,传达皇帝旨意。影响:标志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大兴文字狱(目的:压制汉人的民族反抗意识,树立清朝统治的权威,加强中央专制。评价:禁锢了思想,摧残人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君权空前加强,形成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西周时期规定用鼎制度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这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结构的突出特点是
A.社会等级严格
B.血缘与政治结合
C.中央集权加强
D.青铜制造业发达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在宗法制度下,从始祖的嫡长子开始传宗继统,并且世代均由嫡长子承继。这个系统称为大宗,嫡长子称为宗子,又称宗主,为族人共尊。宗子有祭祀祖先的权利。西周的宗法制是和分封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天子按嫡长继承制世代相传,是天子"大宗",其他不能继承王位的庶子、次子也是王族,分封为诸侯,他们是从属"大宗"的"小"。这些诸侯也是按嫡长继承的原则世代相传,非嫡长子则由诸侯分封为卿大夫。诸侯对于这些卿大夫来说,又是"大宗",依次类推。大夫以下又有士,士是贵族阶级的最底层,不再分封。在这样的情形下,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以天子为根基的宗法系统。等级森严,在礼仪方面表现明显。根据材料“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得知,社会等级严格。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历了“军功授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的变化。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与其搭配正确的是?
A.功绩——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B.考试成绩——功绩——门第声望——品行才学
C.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功绩
D.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考查了教材的基础知识。军功授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关于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分别是: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
本题难度:困难
5、判断题
历史典故“问鼎中原”中的“鼎”,反映了周朝礼制的严格,周礼主要是为了()
A.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维护宗法制
C.确保等级制度的划分
D.防止诸侯争霸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周礼是表示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它是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是维护宗法分封制度的必然工具。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