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秦堤牢固,工程精当。闸水陡门三十六,劈湘铧嘴二千丈。有天平小大,溢洪流,调分量。湘漓接,通汉壮……”。该词吟咏的工程是秦朝(?)
A.修建长城
B.“直道”修建
C.开凿灵渠
D.开辟“五尺道”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秦朝为巩固政权采取的措施,题目中涉及的是水利工程的修建,它沟通了湘水和漓水,所以选择C项,BDA不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子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 ]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布衣”是中国古代对劳动人民的称呼,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曾以“布衣”自称。在诸葛亮生活的时代里,“布”的主要材料是?
[? ]
A.丝?
B.麻?
C.棉?
D.毛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吕氏春秋》写道:“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这表明战国时期( )
A.土地公有制仍占主导地位
B.“铁犁牛耕”已经普遍使用
C.土地私有调动生产积极性
D.政治动荡引发土地制度变革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题干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私田的兴起的现象,关键信息: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由关键信息的意思分析可知,C项正确;A项”仍占主导地位“无法从题干中体现;B项“普遍使用”说法与史实不符;D项题干材料无从体现。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乃经土地而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对上述材料所涉及的土地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瓦解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B.本质是土地公有制
C.在西周盛行
D.在商代的甲骨文中有可能涉及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井田制的情况。井田制是在商朝出现在西周时期盛行的土地制度,在春秋时期瓦解,在战国时期经过战国的变法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瓦解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是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实际上是土地的私有,属于国王私有。根据以上分析,ACD均正确,B项错误。
点评:井田制是商周时期实行的土地制度。与此相关的知识点要知道井田制的发展历程:商朝兴起、西周时期兴盛、春秋时期瓦解、战国时期被废除;瓦解的表现、废除的标志也要知道。井田制退出历史舞台之后,确立的是封建土地所有制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