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932年,国民政府颁布《租佃暂行条例》19条,规定“缴租最高限度应不得超过当年正产物收获额千分之三百七十五”,并“禁止包租、预租和押金”。这表明当时国民政府
A.彻底改变农村经济社会结构
B.以法律确认农民土地所有权
C.改造乡村政策取得明显成效
D.减轻农民负担刺激生产发展
2、判断题 (13分)近年来,我国学者用现代化史观研究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研究表明,由于各种原因,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在新中国建立前举步维艰,新中国建立后才取得长足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阶段
| 时间
| 政治选择
|
第一阶段
| 1860~1911年
| 清王朝的开明专制化运动
|
第二阶段
| 1911~1913年
| 孙中山为代表的早期议会制模式
|
第三阶段
| 1914~1928年
| 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军事强人型的新权威主义模式
|
第四阶段
| 1928~1949年
| 国民党的国家主义的权威主义模式
|
第五阶段
| 1949~1976年
| 集权主义的计划经济模式
|
第六阶段
| 1978年以来
| 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模式
|
材料二?通过甲午战争日本不仅强占了中国的台湾,还向中国索取了2.3亿两白银的巨额赔款,中国被迫开始向西方列强大举借债,而日本却用这笔战争赔款中的一部分建立了现代化的工业,一部分用来发展现代教育。这些事实可以说明一个问题,即日本的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破坏为条件的。……在杭日战争爆发前的十年里,中国现代化工业每年的平均增长率约为7.6%,而且这种增长突出地表现在基础工业上,1936年资本主义生产已占工业总产值的65%,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4.48%。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彻底地打断了中国原有的现代化进程。
——荣维木《抗日战争的历史启迪》
材料三?从政治层面看,抗战为中国民主制度的发展,在客观上提供了条件,尽管这种民主十分有限,但却是前所未有的。另外,杭战期间以共产党为代表的进步力量发展和壮大,也是中国现代化因素积累的一个重要表现。从经济层面看,用现代化的视角来审视,战时体制下的现代金融体制的建立,工业结构的调整,资源的调查与统筹开发,工业发展的布局调整等,都表现出了现代化因素。从国家主权层面看,1943年初,中国先后与美、英等国签署了废除旧约、签订新约的协议,从此,中国摆脱了束缚百年之久的不平等条约,获得了一个独立主权国家应有的尊严。
——摘编自荣维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中断与接续》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可以论证第一、二阶段的政治选择的史实。据材料指出第五、六阶段现代化取得巨大进步的原因。(6分)
(2)据材料一、二,概括前四个阶段中国未能实现现代化的原因。(3分)
(3)据材料三,概括作者认为抗战为以后中国走向现代化提供的条件。(3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1分)
3、判断题 本题明确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并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的是
A 《第二次讨袁宣言》?B.《国民党一大宣言》
C.《国民革命军北伐宣言》D.《上海总工会宣言》
4、判断题 《我的戎马生涯——郑洞国回忆录》中写道:“使人万分痛心的是,就在北伐战争取得重大胜利,革命大业正待继续向前发展之际,革命阵营内部却在帝国主义列强和国内大资产阶级的威胁、利诱下发生了严重分裂。”郑洞国将军的这段回忆反映了
[? ]
A.立宪派、旧官僚投机革命,迫使孙中山辞职
B.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发动反革命政变
C.抗日战争即将胜利,国共合作全面破裂
D.蒋介石撕毁“政协协议”,发动全面内战
5、判断题 下图是中共历史上一次代表大会的盛况,此次大会召开于

A.抗日战争初期
B.抗日战争胜利前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