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大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频考点巩固(2017年模拟版)(八)
2017-03-02 07:13:2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王守仁认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因此,他提出的修养关键是( ) A.“齐物我” B.“正君心” C.“致良知” D.“存天理”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18分)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思想认识对历史发展的影响非常重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天人一也,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儒家思想 材料二 人是万物的尺度。法律的规定是人们约定的结果,并非产生于自身(自然的产物)。 ——智者学派 (1)对比材料一、二,指出其在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存在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种差异对人类历史发展造成的不同影响。(8分) 材料三 伏尔泰对孔子推崇至极。他看到,儒学用自身道德伦理协调人间事物,不宣传神怪,这比欧洲由“上帝”支配要进步得多;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信条就是“博爱”的本义,这就和“自由”与“平等”的信条息息相通了。 (2)据材料三,指出伏尔泰为什么推崇儒家文明?(4分) 材料四 余之抨击孔子,非抨击孔子本身,乃抨击孔子为历代君主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抨击孔子,乃抨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 ——李大钊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大钊抨击孔子的原因。(4分)对比材料三、四,指出两者对孔子态度不同的主要原因。(2分) (4)综合上述内容,以“思想认识与历史发展”为题写一则小论文。(6分)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②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③字数在100字左右
参考答案:(1)差异材料一天人合一,统治策略要符合天道;材料二人是万物的尺度,法律可以独立于自然之外。(2分)影响材料一的观点有利于维护人和自然的和谐,但不利于提高社会发展速度。材料二的观点有利于激发人们主观能动性,加快社会发展速度;但容易违背自然规律。(4分) (2)原因儒家文明的一些思想主张与启蒙思想相似;以儒家文明为武器,宣传启蒙思想。(2分) (3)抨击原因孔子是封建专制主义的象征;辛亥革命后,实行专制者都打着“尊孔”的旗号;儒家思想维护封建专制制度。(3分) 主要原因面临的社会问题不同,对孔子思想认识不同。(2分) (4)提示思想认识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2分)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2分)思想认识产生的影响受历史发展的制约;(2分)要努力学习,使自己的思想认识符合时代要求,推动历史的发展。(1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1) 差异:根据材料一中“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可知材料一天人合一,统治策略要符合天道;材料二根据“人是万物的尺度。”可知人是万物的尺度,法律可以独立于自然之外。影响:材料一的观点有利于维护人和自然的和谐,但不利于提高社会发展速度。材料二的观点有利于激发人们主观能动性,加快社会发展速度;但容易违背自然规律。 (2) 根据材料三中“这比欧洲由“上帝”支配要进步得多;;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信条就是“博爱”的本义,这就和“自由”与“平等”的信条息息相通了。“可知,他认为儒家文明的一些思想主张与启蒙思想相似,他的目的是用中国的儒家思想来宣传启蒙思想。 (3) 根据材料四中“非抨击孔子本身,乃抨击孔子为历代君主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抨击孔子,乃抨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可知 抨击原因孔子是封建专制主义的象征。关于态度的不同:一个尊崇孔子一个打到孔子,原因是辛亥革命后,实行专制者都打着“尊孔”的旗号,想复辟帝制。 (4)关键是弄清楚“ 思想认识与历史发展”的内涵,提示:思想认识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思想认识产生的影响受历史发展的制约;要努力学习,使自己的思想认识符合时代要求,推动历史的发展。只要言之成立皆可得分。主义论点要多角度发散思维,不要针对一点过多论述。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思想认识与历史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 ——《孟子》 材料二 且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盖天下之纪纲不能以自立,必人主之心术公平正大,无偏党反侧之私,然后有所系而立。 ——《宋史·朱熹传》 材料四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君主治理天下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主张?(3分) (2)材料二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提出这一思想的目的。(4分) (3)材料三中朱熹认为治国的关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立纪纲”的主要途径。(2分)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思想的历史价值。(2分) (5)综合上述材料,中国古代的儒学家们对 “君权”有何共同认识?(2分)
参考答案:(1)关键因素:民心的得失。(1分) 主张:施仁政;民贵君轻。(2分) (2)主张: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2分)目的:神化君权;警诫君主。(2分) (3)关键:正君心。(1分) 方法:存天理,灭人欲。(1分) (4)价值: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推动作用。(2分) (5)共同:限制君权(2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中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信息来归结答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孟子的仁政思想主张回答。 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且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的信息来概括董仲舒思想主张;第二小问依据所学从加强君主权力角度思考回答。 第(3)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中“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盖天下之纪纲不能以自立,必人主之心术公平正大”信息来归结答案;第二小问依据所学从朱熹社会政治观“存天理,灭人欲”角度思考概括方法。 第(4)问依据材料四“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雠。”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反对君主专制角度思考回答。 第(5)问属于开放型试题,四则材料主要论及的是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如何对君主权力大胆的进行限制的问题,回答时候要依据材料内容从古代思想家想尽一切办法限制君主权力限制君主行为的角度思考回答。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百家争鸣?孟子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汉代儒学正统地位?董仲舒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程朱理学?朱熹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明清之际儒学?黄宗羲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明代王守仁提倡“心学”,主张“发明本心”,从“心学”的思想来源看,它比较接近于( ) A.道家的“无为” B.儒家的“仁” C.佛教的禅宗 D.“天人感应”学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