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下列社会现象属于北宋时期的是(?)
①经常看到运往边境的岁币 ②定期有读书人参加殿试
③土地兼并基本不受限制 ?④知州受到通判的监督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析:
北宋时期地方设通判以监督知州;科举考试的殿试成为定制(武则天首创殿试;唐玄宗用高官主持考试,以后成为定制):政府放任土地兼并;以每年送岁币来换取边境安定等。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李大钊说:“历史的真实,有二意义:一是说曾经遭遇过的事情的记录是正确的,一是说关于曾经遭遇过的事的解喻是正确的。前者比较的变动少,后者则时时变动。”这是因为
A.历史学是人文学科,具有不确定性
B.历史学家阐述历史,难免主观因素
C.人类知识不断增长与历史观的变化
D.历史认识总是越来越接近历史真实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关键要理解题干中心意思:历史的真实,一是事情的记录,二是对事情记录的解喻。A 项表述含糊,比如关于“曾经遭遇过的事情的记录是正确”就体现了确定性;B 项中阐述历史如“遭遇过的事情的记录”就不可能带有主观因素;D 项,历史真实只有一个,不会因为时间的接近而更加真实;所以伴随人类知识不断增长和历史观的变化,对“曾经遭遇过的事的解喻”必然也会产生变动。故选C 项。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一国中过年景象……有官派与民俗之分,一岁过两年,相沿成习”。为近代中国带来上述变化的应是
A.西方文化侵略的加深
B.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C.民国政府的社会革新
D.民主革命的胜利结束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后,正式宣布“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但在它的推行过程中,民众除民国纪年外,对阳历并未完全接受,从而形成了历法问题上的“二元社会”格局:社会上层(机关、学校、团体及报馆)主要用阳历,下层民众(商家、一般市民及广大农民)主要用阴历,因此出现了题干中的所述变化。所以答案选C。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议会改革后,工业资产阶级及其代表为了更多地吸引选民,打出了地方改革的旗帜。1835年9月,议会《市镇自治机关法》规定所有市镇自治机构的人员---市长、市府参事、市议会议员等均由投票选举选出。1848年议会通过《公众卫生法》,要求各地改善卫生条件,地方政府的卫生管理职能随之加强。1870年政府颁布《教育法》,原由教会和民间经管的教育事务移交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向民众提供的服务项目逐渐增多,据1966年的《莫德报告》,地方政府的工作多达3类60余种。1972年议会通过《地方政府令》,新设6个城市郡,每个城市郡都是以一两个较大城市为中心,形成专门的城市管理系统。英国议会为了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监督,还于1974年通过地方政府法,建立起地方查弊制度。1985年议会通过新《地方政府令》,力求精简机构,完善地方民主。在日常管理中,地方政府十分注重发挥委员会的作用。地方委员会承担着地方政府的大部分工作,经常根据地方议会授权提出报告,采取行动,并可代表地方议会对各部门实行监督。
——阎照祥《英国近现代地方政府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英国地方政府改革的特点。(8分)
(2)英国地方政府改革为我国行政体制和机构改革提供了什么启示?(7分)
参考答案:
(1)特点:渐进改革;通过立法方式推进改革;地方政府职能不断加强;管理专业化、科学化;强化民主监督机制。(4点8分)
(2)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行政体制和机构改革紧紧抓住职能转变;行政体制和机构改革以服务为主要导向;行政体制改革文件的制定过程公开透明(4点7分)
本题解析:
第(1)问,材料中可以看出英国地方政府改革持续的时间较长,这体现了渐进改革的特点;多次颁布的法律文件体现出对立法方式推进改革的推崇;在改革中,地方政府的卫生、教育等职能不断增强;地方查弊制度及地方 委员会的设置等体现了民主监督机制的强化。
第(2)问,分析英国地方政府改革为我国行政体制和机构改革的启示,可借鉴第(1)问的特点回答。首先,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其次,要紧紧抓住职能转变;行政体制改革文件的制定过程公开透明,要注意立法手段的保障等。
本题难度:困难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二 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前提下,那些经济上有实力的商家要求政治上的地位,于是出现了精神上的反叛。这种生活本体的变化引发了作家创作意识变化,时代前进的要求也为时代前进的思想变化提供了基础。李贽在这样一种生存环境下,他的思想也有了初步的“民主意识”,从而为他的“民本意识”突破儒家“民本思想”提供了社会基础。从李贽生存的地理环境来看,当时李贽生活在比较繁华的贸易港口泉州,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和观念通过这一窗口传播进来。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影响下,李贽的思想更具反叛精神,富有战斗性。
——肖国华《李贽的儒家情节》
材料三 日本传统文化能够承接外来文化的刺激及压力,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日本的儒家学派,即朱子学。在伦理道德方面,承认人的物质欲望和需要,但主张个人利益的目的与归宿在于社会公益,这显然与儒家在承认“富与贵是人之所俗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的前提下,最终强调“天下为公”之思想一脉相承。在政治思想方面,主张“天赋人权”理论,但主张民权服从国权,强调儒学一贯的“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保留‘忠君报国’之思想”。与此同时,保留儒家忠孝观念,使得日本近代化过程中,避免了东西方文化体系碰撞时人的原有价值观念体系崩溃、民族成员心灵分裂等一系列不良后果。近来年,日本经济界与学术界构筑了“日本式经营”的学说,其中列举的许多因素都具有儒家文化的特征。
——孙政《儒家文化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6分)
(2)据材料二,概括李贽思想产生的主要社会背景。(4分)
(3)据材料三,说明理学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是如何得以继承的。(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从中得到哪些认识?(4分)
参考答案:
(1)进步之处:理学思想具有忧患意识,关注国家政治;崇尚道德,强调道德对社会的重要性;主张力行,具有务实倾向。(6分,每点得2分)
(2)背景: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宋明理学日益僵化,西学东渐局面的出现。(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3)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民权服从国权;保留忠孝观念,避免原有价值体系崩溃引起社会思想混乱;把儒家思想应用于生产管理中。(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4)思想文化传承、发展;思想文化反映现实社会存在;思想文化国际性、交流性。(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本题解析:
(1)依据材料一归纳:针对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的状况,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提出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2)结合材料二,从经济、政治、对外交流等方面概括李贽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政治上,“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前提下,那些经济上有实力的商家要求政治上的地位,于是出现了精神上的反叛”。市民阶级壮大,要求取得政治上的地位;对外交流方面,“当时李贽生活在比较繁华的贸易港口泉州,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和观念通过这一窗口传播进来。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影响下,李贽的思想更具反叛精神,富有战斗性”。李贽的思想受到西学东渐的影响。
(3)本问考查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在伦理道德方面,“承认人的物质欲望和需要,但主张个人利益的目的与归宿在于社会公益”;在政治思想方面,主张“天赋人权”理论,但主张民权服从国权,强调儒学一贯的“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保留‘忠君报国’之思想”,保留儒家忠孝观念;经济方面,日本经济界与学术界构筑了“日本式经营”的学说,其中许多因素都具有儒家文化的特征。
(4)本问属于开放型的问题,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如思想文化传承、发展、国际性、交流性等。但切记脱离材料,随意发挥。
点评:北宋时期,儒学吸收了佛道思想,完成了思辨化和理论化的过程,从而发展为理学。宋明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但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