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二战后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的核心是?(?)?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B.推行福利制度
C.推行货币学派的理论
D.新经济兴起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BC两项都不是二战后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的核心,它们是核心变化的表现,所以排除这个两项。D项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的现象,所以答案选择A项。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20世纪30年代梅纳德·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引发了经济学说史上的革命。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出现了新的经济学流派,有人认为该流派就是“对凯恩斯革命的反革命”。下列属于该流派思想主张的是
A.完全肯定国家干预下的市场改革
B.通过高福利来消除贫富差距
C.加强自由经济成分,减少国有企业的比重
D.反对经济全球化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西方国家
经济滞涨的出现,凯恩斯主义失灵,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主张大行其道,他们主张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故C项正确;A、B两项都是国家加强对经济干预的表现,仍属于凯恩斯主义的做法,故排除;经济全球化与凯恩斯主义没有联系,故D项错误。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股票投机活动异常活跃
B.商品市场的萎缩
C.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D.分期付款的消费方式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主要考查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存在,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A. 股票投机活动异常活跃是其触发因素;B. 商品市场的萎缩是其表现;D. 分期付款的消费方式是其具体原因。故此题应选C项
点评: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②具体原因:贫富分化严重,群众贫困购买力低,而企业却盲目扩大生产,生产与销售矛盾激化;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③直接原因:股票投机过度,导致股市崩溃。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数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的产品课以重税。
材料二?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的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卷四
材料三?粮食税自然是意味着农民在纳税后有支配余粮的自由一一余粮的自由支配也就意味着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一一在一个遭受极度破坏和落后的小农国家里,受无产阶级国家监督与调节的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有益,而且必要,因为它能立刻促进农业的高涨。
——《列宁选集》卷四
材料四?邓小平在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谈话中讲中国的主体,十亿人口的地区坚定不移地实行社会主义一一在这个前提下,可以容许在自己的身边、在小地区和小范围实行资本主义。
请回答:
①依据材料一归纳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并说明其目的。
②材料二中列宁的初衷与现实为什么会发生矛盾?
③材料一与材料三相比在农业政策上它们之间有何异同?
④通过材料四你是如何理解不同制度的国家之间的经济政策的?
参考答案:①强制农民减少耕地、牲畜,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国家补贴遵守缩减任务的农户,限定一定范围的农产品生产,重税惩罚超产产品。目的在于使消费趋于平衡,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②列宁的初衷是以上层建筑的力量来改造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中的分配和生产问题,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他忽视了当时俄国落后的生产力状况和本身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如:经济困难、农民不满等等。
③手段目的相同:都主张国家对农业生产和分配进行干预或调节,以促进农业的恢复和发展。但它们的历史条件、措施和结果等方面都不相同。
④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没有固定不变的经济模式,发展经济,需要不断地改革。
本题解析:该题属于混合型材料解析题,第一问要依据材料作答,不能照抄课文内容。第二问要运用唯物史观来分析原因。第三问要对二者从总体上进行比较。第四问有一定的综合性,要在全面、正确理解上述几段材料实质的基础上得出一个理论性的认识。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2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5~18世纪中期在欧洲流行一种经济学说,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而要得到这种财富,最好是由政府管制农业、商业和制造业;发展对外贸易垄断,通过高关税率及其它贸易限制来保护国内市场;并利用殖民地为母国的制造业提供原料和市场。
(资料来源: 亚当·斯密《国富论》)
材料二
1890~1960年的出口量的年增长率(以百分比计算)
国?年?别
| 1890~1913
| 1913~1950
| 1950~1960
|
法国
| ? 2.8
| 1.1
| 7.2
|
德国
| 5.1
| -2.5
| 15.8
|
英国
| 2.1
| 0.2
| 1.9
|
西欧
| 3.2
| 0.1
| 7.0
|
美国
| 3.8
| 2.3
| 5.0
|
(资料来源:安格斯·麦迪逊,《西方的经济增长》。)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18世纪中期成为“日不落”帝国的政治原因和经济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从1890年至1960年出口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90~1913年出口量增长的原因。(8分)
(3)1929~1933年经济危机影响到各国出口量,试分析美国罗斯福新政的本质和影响。(8分)
参考答案:(1)政治原因:率先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君主立宪制)(2分)。取得殖民争霸战争的胜利(2分)
经济原因:国家干预经济,管制经济活动(2分);发展对外贸易垄断和贸易保护(1分),海外扩张和殖民掠夺(1分),
(2)变化:由低速增长到低迷,再到高速增长。(2分)
政治方面原因:列强加紧划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1分)建立世界殖民体系(2分);
经济方面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的产生,列强向帝国主义过渡);(2分)列强加强商品倾销的同时加紧资本输出。(1分)
(3)罗斯福新政的本质: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2分)
影响:使美国经济走出低谷,1940年基本上恢复到战前水平(2分);缓和了阶级矛盾,捍卫了美国的民主制度(2分);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对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