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谋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这段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
[? ]
A、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
B、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
C、孝文帝借南伐之令行迁都之实
D、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被孝文帝喻为:“如身之使手,干之总条。”的是
[? ]
A.均田制
B.俸禄制
C.三长制
D.迁都洛阳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魏书·李冲传》曰:“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官吏们畏于权势,多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避强侵弱”。
材料二:北魏统治者热衷于发动战争。对各族人民的统治,除租税繁多、徭役沉重外,他们还强迫其他族人民充当步兵,在打仗时冲锋在前,稍有迟缓,就会被后面督阵的鲜卑族的骑兵践踏致死。太武帝在一次攻城时,曾写信给守城主将, 约他出兵决战。信中大意是说:我今所遣战士,尽非鲜卑人。你杀了他们等于替我清除内部隐患,对我们有利无害。
材料三: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左》《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高祖纪》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说明北魏统一北方以后,哪些问题导致了北魏统治的深刻危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三,文献反映了孝文帝哪方面的造诣?这对以后他推行改革有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由于宗主督护制和“纵富督贫”的赋税制度,阶级矛盾尖锐,由于鲜卑族实行压迫和歧视的不平等民族政策,民族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农民起义不断。
(2)反映的是孝文帝在掌握汉族先进文化方面的造诣。孝文帝较好地掌握了汉族先进文化,深刻地认识了汉族文化深邃丰富的内涵,对他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和政策进行改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迁都洛阳”是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徒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执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列传第七中》
材料二?孝文慨慕华风,力变夷俗,始迁洛邑,根本既虚,随即崩溃,亦不过数十年,天下复还中国之旧矣。?
——?《魏书?习学记言序目》
材料三?若南徙,则种人不满诸州之地,参居榛林之下,不服水土,疾疫死伤,情见事露,四方闻之,有轻侮之意,则声实俱损矣!?
——《廿二史札记?崔浩传》
(1)在北魏政权是否应迁都洛阳的问题上学术界历来存在着两派不同的意见。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种不同的观点及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这样评论北魏的“汉化”行为“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结合上述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赞成。理由:迁都有利于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为实现南北统一提供了可能。反对。理由:放弃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失去统治的根基,水土不服,导致死亡率高。
(2)观点:北魏政权的灭亡缘于“汉化”政策。评价:观点一:该观点正确。北魏推行“汉化”政策放弃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失去统治的根基,盲目照搬汉族的做法使鲜卑族无法适应新的的生活环境,招致人民的反抗,政权灭亡。观点二:该观点错误。该观点全盘否定了北魏“汉化”举措的积极作用,北魏政权的败亡与“汉化”措施无关,“汉化”政策有利于北魏交通的改善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或:风气的改进、社会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或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洛阳城(或中原地区)的开发,有利于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等等。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最大影响是?
[? ]
A.减轻农民的负担
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过程
C.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巩固北魏的统治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