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经济特区的“特”指
A.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方法
B.实行特殊的社会制度
C.特殊的地理位置
D.特殊的经济发展速度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对经济特区的含义的理解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二月革命后,为俄国奠定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基础的文献是
[? ]
A、《四月提纲》
B、《告俄国公民书》
C、《和平法令》
D、《土地法令》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为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所采取的政策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大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D.扩大企业和地方自主权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材料中“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根据所学,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列宁认为: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联系材料中“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等信息,即指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的措施。本题选B项。A项否定商品货币关系;C项是A项的主要内容之一;D项是斯大林体制后来改革过程中的政策措施。
点评:新经济政策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调节生产,核心是实行固定的粮食税,农民可以支配自己的剩余产品在此基础上,苏俄的经济得到好转。在一定程度上发展资本主义被列宁认为是“危险的下山路”。此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斯大林体制的主要内容、影响等也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赫鲁晓夫改革选择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主要是针对
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B.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完全为国家这只“看得见的手”所取代
C.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种种表现及严重后果,
D.当时粮食供应严重不足的严峻的农业形势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赫鲁晓夫的改革不是根本性与彻底性的,所以不是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的,如果是针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应该是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入手,而不是由农业入手,所以A项错误。B项明显错误,改革农业并不是要在苏联实行市场经济体制。C项属于政治上的问题,所以排除C项。由于斯大林模式下的苏联经济发展是畸形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所以农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农民的积极性受到了严重的挫伤,农业发展缓慢,所以造成了粮食供应不足的问题。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率先试行联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是
A.江苏
B.安徽
C.福建
D.广东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率先试行联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是安徽和四川两省。故正确答案为B项。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