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以下表述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农业开发无关的是
[? ]
A.?洞庭湖、鄱阳湖流域成为重要产粮区?
B.?北民南迁,充实了江南劳动力
C.?马钧发明翻车提高了农田灌溉效率?
D.?岭南、闽江流域也得到开发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公元11世纪后中国气候的显著变冷,中国的平均气温下降了1℃。……持续的农业开发,北方湖泊不断消亡,黄河泛滥的次数开始不断增多,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北方农业从此一蹶不振。气候变冷对于处于西、北部的游牧民族的打击特剐严重,草地出现了沙化,绿洲也逐渐干涸,于是向南边定居农业民族的袭击与掠夺就成为自然反应。北方广大地区的农民纷纷南迁,并铸就了中国人口和经济重心的南移。江南地主集团的崛起并成为改革的中坚。以王安石为代表的变法派所提出的一些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改革措施,和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守旧派所持有的轻视工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实这正是南、北商品经济发展不同水平在政治上的一种反映。
——摘编自尹伯成等著《公元11世纪后的气候变冷对宋以后经济发展的动态影响》
材料二?中国经济在19世纪出现重大逆转,从18世纪的长期繁荣转入19世纪中期以后的长期衰退,中国社会也出现了“19世纪的危机”。这个逆转始于道光朝,因此被称为“道光萧条”。导致这个萧条的原因很复杂,其中之一是19世纪初期全球气候变化所引起的农业生产条件的变化。自1816年起,北半球气候剧降,降水增加,江南处于全国市场的中心,遂成为主要受害者。道光十三年夏,大雨从阴历二月开始下,一直下到九月,大雨引起严重水灾,导致水稻绝收;道光二十三年,再遇大灾,松江棉花种植遭受沉重打击,农村棉纺织业濒临破产。民困导致民变,经济衰退引起了社会动荡。
——摘编自李伯重著《“道光萧条”与“癸未大水”》
(1)据材料一,概括11世纪后中国气候显著变化是如何影响经济发展与政治变迁的。(10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道光萧条”的主要原因,并说明气候变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相互关系。(15分)
参考答案:(1)北方农牧业衰落;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掠夺骚扰;人口和经济中心南移;北宋政府内部改革派与保守势力的较量。(10分)
(2)原因:19世纪初期气候变冷和降水增加;闭关锁国及重农抑商的政策的影响;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政治日益腐败,国力衰退;白银外流,银价上涨,农民负担增加等。(8分)
相互关系:气候变化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治乱兴衰产生重要影响(气候变化对农业产生破坏,引发社会动荡);社会经济政治活动对气候和环境也会产生积极和负面影响。(7分)
本题解析:(1)根据材料信息“持续的农业开发,北方湖泊不断消亡,黄河泛滥的次数开始不断增多,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北方农业从此一蹶不振”“气候变冷对于处于西、北部的游牧民族的打击特剐严重,草地出现了沙化,绿洲也逐渐干涸,于是向南边定居农业民族的袭击与掠夺就成为自然反应”“北方广大地区的农民纷纷南迁,并铸就了中国人口和经济重心的南移”“江南地主集团的崛起并成为改革的中坚。以王安石为代表的变法派所提出的一些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改革措施,和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守旧派所持有的轻视工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概括11世纪后中国气候显著变化是如何影响经济发展与政治变迁的。
(2)根据材料信息“19世纪初期全球气候变化所引起的农业生产条件的变化”。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对外关系等角度,指出“道光萧条”的主要原因,再辩证的说明气候变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气候变化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治乱兴衰产生重要影响(气候变化对农业产生破坏,引发社会动荡),社会经济政治活动对气候和环境也会产生积极和负面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耢,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牛疫。京师及兰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
材料二 近代中国王业十分落后,农业机器主要依赖进口,表1反映了辛亥革命后20年间机器进口的状况。

表1? 每5年平均机器和工具年进口值 ?单位:1000海关两
——摘编自章有义《明清及近代农业史论集》
材料三 2011年初,“十一五”、“十二五”交替之际,农业部发布了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2010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这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告别了以人畜力作业为主的时代、进入7机械化作业为主的新时代。
——摘自《农民日报》2011年4月2日《加速中国农机化进程的强大推力,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七年记》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材料二所显示的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状况,分析形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材料三概括中国当代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的直接原因,联系不同历史时期的史实分析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受制于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
(2)由农机具在进口机具中所占比重低看出:农业生产已经使用机器,传统农具仍是主要劳动工具。民国政府的倡导,近代化在农业领域的拓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人多地少;综合国力弱,农民购买力低下。
(3)政府重视“三农”问题,予以政策扶持;综合国力增强,农民购买力提升。劳动者素质逐渐提高:古代、近代劳动者缺乏受教育的机会;当代形成了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劳动工具和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古代主要使用入畜力;近代开始引进和使用农业机器;当代普遍使用农机具,广泛运用农业科技。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比较下面两图,其中图(1)所示的耕作技术始见于

图(1)

图(2)
[? ]
A、战国
B、秦
C、西汉
D、东汉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过春节”又称为“过年”。“年”的甲骨文写法,上面部分为“禾”字,下面部分为“人”字。这一节日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人们祈求谷物生产大丰收
B.自然经济在中国古代一直占主导地位
C.为了纪念神农氏
D.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立国的根本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